版纳植物园园林园艺部引种组工作人员于2018年8月开展“西双版纳地区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调查工作时发现一个西番莲属疑似新种,通过查阅文献和相近种模式标本对比,最终确认该物种为一新种,并根据它的发现地将其命名为勐海西番莲(Passiflora menghaiensis X. D. Ma, L. C. Yan & J. Y. Shen),相关研究论文最终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Taiwania上。
由于勐海西番莲的野外分布点人为干扰较严重,已知的个体数极为稀少,因此濒危等级被评定为极危。作为收集和保育滇南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大本营,开展本土植物调查和濒危植物的保育一直以来都是版纳植物园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成功采集到该种标本的同时,工作人员也收集到一定数量的成熟果实并交给种苗繁育组相关人员进行了人工扩繁。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负责种子播种的技术人员首先对种子进行了清理,并利用体视解剖镜对该种种子形态和大小进行观察和测定,然后用砂纸对种子外皮进行了1分钟的轻度打磨,使种子外皮产生一定程度的机械损伤,这样更有利用后期种子的萌发。由于观测到种皮外层比较坚硬,随后采取38℃温水浸泡了6小时,并播种于混合基质中(草炭+树皮+蛭石+园土+有机肥),共计播种30粒种子。至2019年3月4日观测(历时210天左右),该种种子仅萌发1株。直至2019年5月初,共计萌发10株。在详细观测记录后,工作人员对幼苗进行了移栽和定植。
物种的发芽特性因种而异,其萌发特性可能受其生境的影响,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在种子萌发期间,技术人员切开了没有萌发的勐海西番莲种子,发现胚体发育完全,保持健康,说明该种也可能存在“种子库效应”,这是对环境适应的一种良好机制,可以使种子分散风险,提高发芽率。勐海西番莲种子萌发时间较长,可能也与种子萌发需要的温度有关,这需要后期大量种子进行试验研究。目前该种幼苗移栽后长势良好,期待将来能顺利在版纳植物园开花和结果。
工作人员采集到的新鲜成熟果实
体视显微镜下勐海西番莲种子的外观
人工播种后成功繁育出的勐海西番莲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