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永不竭尽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四届市委把文化建设作为铸魂工程,持续发展、深入推进,临沧文化事业取得飞速发展,呈现出基础扎实、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良好态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高质量文化供给——
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夜幕降临,一根绳索把银幕挂起,一束亮光由放映机射穿黑暗打在白色的幕布上,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广场嬉戏追逐……这是临翔区农村电影管理站在凤翔街道中山村放映露天电影的场景。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有电视,手机上也能看电影,但我们还是怀念小时候大家坐在一起看露天电影的感觉!”今年58岁的中山村村民李文伟感慨。
走进农村放映公益电影,这只是我市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之一。
目前,全市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实现100%免费向公众开放,扎实推进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广泛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展览、文艺演出、“送戏下乡”、义务写春联、全民体育健身、“书香临沧”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创建“爱临沧·唱临沧”合唱团、“三老”电影广场、“三老”音乐广场和“临沧好声音天天唱”4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实施报刊亭、阅读亭建设,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努力为群众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聚焦文艺精品创作——
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临沧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别具特色,节庆品牌多样,有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云县澜沧江啤酒狂欢节、永德芒果之乡文化旅游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傣历泼水节和青苗节、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中国沧源佤族新米节、中国·双江勐库(冰岛)茶会等。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文艺创作者纷纷利用节庆活动举办机遇,创作了《党的光辉照边疆》《我家临沧》《百年梦想》《严冬过后是春风》《时代逆行者》等一批反映临沧改革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地域风情、守疆戍边、抗疫等一系列文学、影视、书画、诗歌、摄影、舞台艺术的精品力作。
其中,纪实文学《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获得2016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20年第八届云南文学奖特别荣誉奖,傣族舞蹈《花与鼓》《鼓之韵》2019年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象脚鼓舞大赛一等奖,沧源佤族音乐作品《遮然》荣获云南省群众文化彩云奖,佤族原生态歌舞《族印·司岗里》荣获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3项大奖,原创民族舞剧《勐相耿坎·傣拳师》、歌曲《麻栗树叶》参加2021年第十六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分别荣获优秀导演(编导)奖和优秀音乐奖,通过创造出一批批文艺精品,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保护传承文化资源——
让文遗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临沧是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富集的州市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包括民族服饰、饮食佳肴、手工制作、节庆礼俗等十分丰富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为切实把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弘扬、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我市不断加强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进一步理清家底。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7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71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4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8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1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95人,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体系。
同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申报工作。今年1月,市人民政府公布沧源佤族自治县“佤族民歌”等26项代表性项目和2项扩展项目为临沧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工作中,临沧的传统音乐“阿数瑟”、传统舞蹈“白象马鹿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打陀螺”3个项目入选并进行公示。
加大文化设施投入——
创造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
每天傍晚,走进临沧体育运动中心的足球场,很多市民都在锻炼身体,或绕着球场外侧的塑胶跑道在跑步,或踢足球,或带着孩子在嬉戏……刚锻炼结束的市民杨先生说:“这里空间大,跑道很正规、不累脚,非常适合运动,我和朋友都很喜欢来这里跑步。”
美好生活是一个总体概念,它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层面,还包括人的精神生活层面。伴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老百姓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新期待。
针对此,近年来,我市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支持,加大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临沧文化中心、临沧体育运动中心2个市级公共文体中心,镇康县被列入全省5个“文化睦邻示范区”之一进行试点建设,沧源自治县国门文化交流中心等6项目进入2021年全省“国门文化”建设项目实施清单;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5个、科技馆1个、市级城市规划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5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43个、文化惠民示范村5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县(区)级支中心8个、乡(镇)服务站点84个、村(社区)级终端点943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4149个、农家书屋940个、高山无线发射台站9座;实施“村村通”工程29.8万户、“户户通”工程19.2万户……
随着市委、市政府和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市逐步构建起了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