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临沧大地硕果累累,天清气朗。
沧源佤族自治县班洪乡下班坝自然村,通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感恩纪念广场的道路两旁,崭新的特色民居次第排开、屋顶的红瓦格外醒目,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鲜花环绕、刚刚丰收的农作物挂满院墙、门前插着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10月16日上午,在明媚的阳光下,村民身着的五彩民族服饰像盛开的鲜花,多姿多彩,绚烂绽放。全县各界代表和下班坝自然村的村民身着节日盛装,早早地齐聚广场,等候观看党的二十大开幕直播。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纪念碑前,几位老支书带领村民再次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细细品读回信的一字一句,回味着一年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时间回拨到一年前,沧源县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佤族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了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一年来,临沧市各族干部群众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姿态,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
参与写信的班老乡帕浪村老支书赵三木嘎精气神十足,在村里挨家挨户宣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并结合先辈们携手并肩抗击侵略者的故事,激励引导村民将民族团结纳入村规民约,代代相传。
“我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阿佤山的大变化。过去我们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泥巴路,现在我们住上了砖瓦房,走的是硬板路,喝的是自来水,上学就医有保障。”谈及阿佤人民“一跃千年”的幸福生活,赵三木嘎有着切身体会。
“五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
认真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后,班洪村老支书胡德学下定决心:“要继续发挥好余热,努力争当‘一辈子的好支书’,教育子孙后代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越唱越响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当听到这里,下班坝村民难掩喜悦之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他们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下班坝自然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扶持下,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相继新建感恩碑、感恩广场等红色旅游项目,不断提升景区软硬件设施,引导村民对房屋进行特色包装,对庭院进行“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微田园”改造。
在下班坝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下班坝自然村副组长杨文新边聆听报告边认真记录。作为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第一村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杨文新的主要工作是管理游客服务中心、观光栈道以及四大嫂饭店二店。
到合作社上班以来,杨文新每个月的工资都在2500元以上,妻子在合作社的四大嫂饭店二店当服务员,月工资2800元。除了工资收入,夫妻俩年底还能从合作社分红。
“以前产业单一,还要靠天吃饭,一年下来全家的收入最多也就3万元。现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我们农民也有了稳定收入,单在景区工作的工资收入一年就有6万多元,现在农产品在家门口就能卖出去,工作生活两不耽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杨文新脸上的笑容很幸福。
曾在外务工的下班坝自然村村民90后小伙杨艾少在聆听报告后,对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以前到县城来回要两三个小时,现在只要30多分钟,交通的便捷给了我们更多发展机会。”杨艾少不满足于在合作社上班的工资收入,不久前买了一辆小货车跑起了运输。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把阿佤山的美丽带给外面的世界,也让外面的世界展现在阿佤人的眼前。
聆听报告后,几位老支书难掩内心的激动,开幕大会结束后,大家还在与村民谈变化、说打算、话未来……
深秋的佤山雾拢云浮,红色的土地上希望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