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蜿蜒的水泥路,穿过成片的橡胶林,便来到了热带雨林环抱的美丽瑶族村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民小组。在村寨入口处,一幢木结构的三层客栈特别显眼,村道两旁,绿植青翠、鲜花竞开,太阳能路灯、风格统一的瑶家建筑、分类垃圾箱整齐排列,行走其间,仿佛游走在画中。
谁能想到,如此美丽的小山村,过去却因穷而“远近闻名”。河边村民小组位于勐腊县东北面,距县城40公里,1998年搬迁至现址,全村有59户224人。这里曾深度贫困,产业单一、交通不便、村民观念滞后,201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679元。河边村民小组的贫困,一直是州、县、镇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牵挂。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号角的吹响,河边村民小组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个深山瑶寨不再与世隔绝,眉头紧锁的瑶族群众也露出了笑容,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4.6万元。
聚合力,破解群众难题
各级党委、政府把解决村民落后的思想观念问题,当作彻底改变河边村民小组贫困状况的关键,以拉家常、找问题、明方向、定目标等方式,解决村民急难愁盼的各种问题,深入寻求脱贫良方。“你们家最近收入情况咋样,家里一切都好吧!”这是驻村工作队第3次到黄志成家了。自河边村民小组被列为脱贫攻坚试点村寨以来,勐伴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几乎每天都得去寨子进行深入遍访,村民还戏称“领导整天没事干,就把群众来‘约谈’”。
对于这些话,时任勐伴镇党委书记罗普琪说:“村民开玩笑罢了,我们现在一天可以走访7—8户人家,每天不间断的来也要7天才能走访完54户。不加大来寨子的频率怎么走访得完村民,怎么找到问题,怎么对症下药!现在大家心里渴望脱贫但一直没有行动,我们只能盯紧大家动起来。”就这样,在镇党委政府的不断动员鼓舞下,河边村脱贫攻坚的大战徐徐展开。
保民生,完善基础设施
要致富先修路。“过去,交通不便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河边村民小组的发展。”村民岩坎勇说到,“以前村内村外都是坑洼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每年农产品销售季节,村民都为农产品卖不出去、农用物资运不进来发愁。现在好了,我们的路全部硬化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勐腊县和勐伴镇依托整乡推进、兴边富民工程,整合投入600余万元资金硬化进村道路。这条进村硬化道路成为了河边村民小组早日脱贫致富的“信心路”,成为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路”,为精准扶贫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住房保障也是河边村的一大问题,为解决农户居住分散、房屋质量差、生产生活条件低下的难题,勐腊县和勐伴镇坚持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原则,整合投入资金1444.58万元,启动河边村民小组精准扶贫安居房建设。经过不断努力,一幢幢与雨林环境相适应、具有瑶族特色的新民居展露新容。一项项基础设施建设也随即跟进,功能完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展现眼前。
在建盖民居时,还保留了几间干栏式建筑风格的高端商务客房,里面实木床、实木茶桌、茶具、书籍等一应俱全。“瑶族妈妈客房”的打造,增加了产业多样性,为发展休闲旅游业做好了准备。
促增收,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深入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破解村级“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在州、县组织部门的指导下,勐伴镇投入30余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在河边村民小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珍贵用材林种植,开展小耳朵猪、黄牛等养殖,构建近期增收有保障、远期发展有潜力的产业新格局。
先后成立发展工作队和青年创业小组两支骨干队伍,以互助形式,带动和帮助村民一起发展生产、创业脱贫。“小云助贫”这一“党组织+公益(社会力量)”扶贫新模式的介入,为河边村民小组扶贫创新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河边村民小组发展工作队在“小云助贫”创业小组的指导下,注册成立由村民自主管理的天然产品微店。双方共同开发的“天然雨林鸡蛋”成功营销,就是河边村民小组产业多样性的范例。“藏在深山有人识”。勐腊县勐伴镇勐伴村河边村民小组经过多年不懈奋斗,迎来华丽转身,实现美丽蝶变。如今的河边村民小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致富路子越走越宽,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来源:新华网 编辑:刘芳莲 朵玛 玉涛温投稿邮箱:zwzzbxwb31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