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捧镇曼贺南村辖11个哈尼族、傣族村民小组,边境线长24.33公里,距中老边境线直线距离仅一公里左右,是勐腊县“三区”建设重点关注的村寨之一。由于地形特殊、资源有限、产业单一,如何守护边疆稳定、如何富裕边境村民始终是曼贺南村谋划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曼贺南村聚焦强“边”式村情,左手抓实党建引领,右手用好基层治理,围绕基础设施先行、精神文明铸魂、产业发展支撑“三箭齐发”自谋出路,一幅村美民富人和谐的美好画卷欣然呈现。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培育村寨焕颜幼苗
紧盯村容村貌短板弱项,抓重点、找难点、解痛点,改造提升力度、夯实了乡村发展基础。
优化基础设施配置,深化公共资源供给。村党总支认真研判村寨设施功能限制、平衡资金供需矛盾,积极向县镇相关单位请示汇报,落实厕所革命234户,争取曼贺南村强边固防“四位一体”、彩票公益金、云南省边境幸福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等项目1018万元,建设村内小市场、临街门面12间、陀螺场大棚、民族文化广场、排水沟及配套污水处理设施、村内道路硬化21公里等内容。同时,党员带头发动村民投工投劳250余人次,自筹资金7万元修缮集体活动空间,逐步打造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宜居村寨。
压实人居环境整治,加大日常维护力度。每周三和周六持续开展“绿美乡村行动”,以“小网格自理、大网格共建、重点户帮扶”的模式落实到人、责任到人,以花池景观提升、空闲宅基地清理、“小三园”建设、垃圾斗清洁、坑塘沟渠畅通等为重点进行集中攻坚,进一步激发村民主人翁精神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积极性。
加强守法强边宣传
绽放精神文明繁花
三分建,七分管。为从思想上规避村民参与跨境违法犯罪活动的可能性,曼贺南将精神文明建设及强边固防内容写进村规民约第十条、第二十二条,“疏”“堵”并重解决边民不懂法、忽视法的“老大难”问题。
强化教育引导,筑牢思想防线。村党总支书记、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勐腊县“望天树大讲堂”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勐捧镇分团成员,发挥村寨人熟、地熟、事熟、话熟优势,将普法宣传融入到村民茶余饭后“唠家常”中,营造学法、普法良好氛围。同时,组织党员志愿者与“法律明白人”召开“田埂普法会”“板凳普法会”11次、普法强基进校园活动3次,发放边境管控法律法规宣传挂画、彩页3000余份,引导群众树立法治观念。
凝聚志愿力量,激发文明活力。划分全村文明实践站1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点11个、学雷锋志愿网格区60余个,各志愿者“大手牵小手”在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常态化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暨暑期“沉浸式”国门夏令营活动,覆盖勐捧中心小学、县第二中学260余名青少年。同时,将巡边固边纳入文明实践常规性志愿服务项目库,将驻村工作队、强边固防突击队、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各级段长、村寨民兵200余人纳入“强边志愿者服务队”,分2个班次在重点时段、重点地段严密巡逻巡查,坚决堵住边境管控漏洞。
锚定特色产业发展
收获集体经济硕果
聚焦生物医药、文旅康养重点产业发展,村党总支书记积极外出招商引资,引进西双版纳立正堂植物科技有限公司落地投产,以资源入股的形式,以40%的持股份额联合企业创办西双版纳绅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形式培育集体经济新增长点并形成全新发展构架。
规划立体空间,让林下经济释放生态红利。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的思路,利用橡胶林底部空间种植中傣药材山乌龟,以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为科研技术支撑,共建橡胶林下经济作物推广示范基地,目前已种植母种基地29亩、扩繁面积821亩,计划3年内联农带农扩展种植面积达6000亩以上,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00余个,实现总产值1.6亿元促农增收目标,在持续丰厚“绿色家底”的同时,逐步探索繁育、种植、加工等生产环节延长产业链,将“药园”建设工作升级覆盖至全村,把山乌龟打造成曼贺南村地标性产品。
深挖差异优势,让文旅融合打响地域品牌。全面盘活文化旅游资源和村集体产业,依托南润河造就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边境民俗风光,围绕39号界碑开发“沉浸式”国防爱国主义教育、“东方亚马逊”漂流、雨林徒步等文旅项目,并持续打造民族音乐餐吧、雨林观光野餐、竹林民宿等网红打卡点,开业4个月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万余人,在沿边特色旅游线路带动下,曼贺南小组、曼回尖小组、曼勒龙小组、曼勒囡小组等一批边境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旅游融合发展的边境村寨相继建成,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稳定带动150余人致富增收。
如今的曼贺南村正踏着坚实的发展步伐,迎来了“云南省边境幸福村”的新面貌。下一步,曼贺南村将用活现有资源,同步做大“农特+科教”“文旅+民俗”“爱国主义教育+体验”三类“特”产蛋糕,拓展出更丰富业态,提升产业价值,打造出更具边境村寨特色的兴边富民样板。
来源:
勐捧视野
监制:玉 旺
责编:曹广兴
编辑:刘 航
审核:龙 斯、刘艳华、赶 四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