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为云南明确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擘画了新蓝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是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纲”和“魂”,给予全省干部群众巨大鼓舞和奋斗指引。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西双版纳州强化对标对表的政治自觉,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把“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要求转化为维护边疆繁荣稳定的具体实践,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奋进十年
交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的殷切嘱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明晰“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创新区、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世界旅游名城和现代化口岸城市”的目标定位,从“生态立州、产业富州、开放活州、人才兴州、文化润州、创新强州、和谐安州”七方面攻坚破题,全州经济总量迈上900亿元台阶,是2014年的2.7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7万元,较2014年实现翻番。三次产业比重从23.6 : 24.8 : 51.6优化到21.1 : 22.9 : 56,发展方式从要素拉动向创新驱动、从总量扩大向量质齐升转变,质量效益、规模速度实现双跃升。
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特色产业快速壮大,健全发展壮大“三大经济”体制机制,推进“七个大抓”“七大产业”、系列三年行动,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组建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创新推动古茶山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等建设,“七大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从2022年2400亿元提升至2024年3000亿元。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作用凸显,现有高新技术企业35家、“专精特新”企业7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25家,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橡胶产业由卖初级原料向中高端产品转变,精制茶加工业税收占全省的65%以上,热带水果、小糯玉米等土特产走向全国卖往世界,勐海县成为全国普洱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科技+吃住行游购娱养”全时全龄全球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十年来A级旅游景区从10个发展到29个,“伴手礼中心”落地运营,推出百余种文创产品,实现非遗产品销售78.38余万件(套)、超1.1亿元。白象沙滩和三县市星光夜市成为夜间文旅消费“新地标”,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和旅游总花费突破7000万人次、1000亿元,较2014年翻4倍以上,旅居人数超68万人,西双版纳获评中国最美康养度假旅游名城、获“2025年今冬避寒康养好去处”推荐,景洪市、勐海县分别连续7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和“中国茶叶百强县”,勐腊县上榜“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
发展活力加速释放。扎实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营商环境创一流年”、“招商引资主题年”等活动,打好项目建设、营商环境、招商引资攻坚战,招引到华润公司、华能集团、保利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全省前列。网上大厅综合办事窗口进驻政务服务事项比例100%,州、县(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全程网办率、“最多跑一次”事项比例均与全省最优值持平。各类经营主体从6.1万户增加到23.6万户,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坚持把人民幸福安康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富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组织化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2019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州脱贫,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连续十年保持全省最小,探索出勐罕镇“三曼”等经验,不断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勐海县曼恩村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2008年调研时对各族群众寄语的“相信你们的生活会好起来”期望,人均纯收入从3800元提升至25000元。城乡基础设施持续完善,黎明大桥、景兰大桥建成通车,建制村道路硬化、通客运、通邮率达到三个100%,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目标。每年75%以上财力用于民生,做好托幼养老关爱服务,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和医院,规划建设20所小学和幼儿园,历史性解决“3岁入园、6岁入学”难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69.7%提升至87.8%;建成医疗集团1个、城市医联体1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3个,10个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标准且通过率全省第1,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2014年的0.01人提升到3.06人。抓牢基层社会治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全州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上升,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2,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奋进十年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结出新硕果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的殷切嘱托,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全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纽带更加牢固,两次创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成为践行“三边三好”的典范。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焕发新气象。在全省率先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境示范带,成立州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工作室、研究基地、科研实践基地,创建136所省级以上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建成54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街道、广场、公园),2248个示范点创成不同层级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乌莎巴罗等一批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艺作品深入人心,建成边境中华民族历史观宣教长廊“西双版纳节点”,承办全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现场会,6个集体、6名同志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行稳致远。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取得新成效。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枝繁干壮”、“石榴红”等工程深入实施,与省内外20个州市区签订了《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联盟公约》,组建全州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社区联盟,启动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试点建设,建立一批“石榴籽服务驿站”,每年吸引带动30万人以上的各类群体到我州旅居创业经商务工,各族群众互嵌融居格局不断深化。在全省率先建立创建景区联盟,推广10条旅游促“三交”精品线路,成功举办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澜湄流域佛教交流会以及澜沧江国际公开水域游泳抢渡赛等国际精品赛事,搭建交流平台常态开展两岸青年中老铁路体验营等活动,春节、泼水节等成为各民族共同的节日,文化旅游体育促“三交”不断拓展。
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新突破。共有现行有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14部、地方性法规2部,形成了完备的民族自治和地方性法规体系。强化抓党建促强边固防、促民族团结、促宗教和顺、促基层治理,推动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常态化、规范化运行,推行边防委成员单位与边境联防所、抵边村寨“双挂联”机制,开展重点村寨集中整治及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建成42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边境安全稳定屏障进一步筑牢。积极推进“三治”融合,在全省率先实现“州县乡村”法律服务站全覆盖,“全国法治县”实现县(市)全覆盖,建成县乡村三级网格4500余个,创新实施“党员中心户+五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不断增强,“四个与共”理念深入人心,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局面持续巩固。
奋进十年
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展现新面貌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殷切嘱托,以建设美丽中国边疆样板为目标,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一体抓实人居环境、城乡绿美、雨林修复、乡村振兴等行动,森林覆盖率全省第1,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故事温暖了全世界,成为全国首批、云南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活更美好的绿色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将“生态立州”摆在优先突出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在全省率先建立森林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创性建立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制度,先后制定实施森林资源、澜沧江流域等10部法规规章,出台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的意见等60余份文件,重新修订《西双版纳古茶树保护条例》,从严落实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打破坏森林生态违法犯罪行为,亚洲象保护地方性立法启动调研,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加快形成。
美丽西双版纳底色更加靓丽。实施“五大行动”和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河(湖)长制、林长制实现从“长制”到“长效”转变,固碳释氧功能价值全省第1,景洪、勐海、勐腊分别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抓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西双版纳热带国家植物园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推进,世界纪录认证“世界最大大叶种名山名茶科普园”落户大渡岗。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十四五”以来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向好,13个国控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多年保持全省第1,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稳步推进,群众舒适度和幸福感不断攀升。推行“四个帮带”机制,推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大比武”等创建模式,成功打造一批国家级森林乡村、绿美村庄,绿美成绩全省最优,新增绿化面积近5000亩,获评全国最美绿色休闲旅游名城、中国十大环境舒适之城。
绿色发展成色更实更足。坚持发展绿色产业,加快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2024年能源工业固定投资增速首次进入全省前列,新开工13个总装机135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创近5年新高。建立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储备项目清单,开展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勐腊县入选省级碳汇试点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项目加快推进,新增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动力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5400余辆,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开发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种养、加工、商贸、农文旅等特色产业,形成林药、林菌、林游等10种模式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林草总产值逾457亿元,较十年前增长2.5倍,“两山”转化路径越拓越宽。

奋进十年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殷切嘱托,突出区位优势,制定实施“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辐射中心”建设、“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三个方案,开展加快提升通道能力、物流枢纽建设、优势产业发展及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四大行动,更好赋能西双版纳大开放大发展。
“硬联通”让开放步伐越走越快。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营,西双版纳州告别了无火车的历史,成为全省唯一拥有“水陆空铁”国家级口岸的自治州。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全州上下不断加快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勐腊试验区产业园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加快推进,州内沿线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智慧口岸建设为抓手,推行“一企一策”、“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等措施,进出口通关时间较开通初期分别压缩40%、80%,通关效率位居全省前列。列车从开通初期的17.5对增加至40对,旅客当日发送量从1.7万人次增至最高3.6万人次,累计发送旅客1284万人次、货物1461.9万吨,进出口货物1153万吨,直抵南亚、东南亚、西亚38个国家,呈现客货两旺良好态势。以中老铁路为支撑的多式联运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景洪至勐海、勐养至磨憨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增开“西双版纳—琅勃拉邦”国际旅客列车,公路通车里程由6235公里提升到10327公里;澜沧江—湄公河四级航道建设完成,国际航道常年可通航500吨客货轮,实现了集装箱运输零的突破;西双版纳国际机场新增航线38条,旅客吞吐量突破7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达2.16万吨,居全省支线机场首位。“三出州四出境”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一张张交通网连接内外,让山不再高、路不再长、边疆不再遥远。
“软联通”让开放空间越来越广。借助国际大通道互联互通的优势,进一步探索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制度型开放活力迸发。创新“基层党组织+合作社+边民+集体经济”模式,建成边民互市场5个,成立边民互市专业合作社81家,备案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企业14家,42个边境幸福村边民认证实现全覆盖,全州边民互市进出口贸易额从2016年的31.1亿元升至2024年的82.3亿元,边民互市贸易税收实现零的突破。国家级一类口岸从4个增至7个,勐满公路口岸获国家批准对外开放,关累港口岸通过国家验收,建成指定监管场地6类11个,新增缅甸槟榔和老挝土茯苓、鸡血藤等输华准入,老挝、缅甸、泰国获中国检验检疫准入产品增至603种,更多优质产品走向国内、走出国门。全州口岸(通道)进出口货运量从2014年的206.37万吨升至1185.24万吨,口岸进出口贸易额从207.7亿元升至623.4亿元。
“心联通”让“开放之花”常开长盛。凭借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民族相依、人文相亲的优势条件,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持续走深走实。中老缅泰边境地区研讨会从2010年的“三国六方”扩展到今天的“四国十方”,教育、文化、旅游、科技、卫生、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缔结国际友好城市3对、友好村寨5对,一批“小而美”的民生项目纷纷落地,搭建中老缅越柬五国呼吸专科合作平台,成立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中国(勐腊)—东盟教材研发中心,高质量举办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大象国际传播论坛、边民互市贸易交易会,三个边境县(市)累计开展30余次“国际老庚”边民大赶摆、中老边民大联欢等活动,设置中外展位3000余个,带动边民创收1000余万元,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路子越走越宽广。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西双版纳十年来的沧桑巨变,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领导的结果,是全州133万各族干部群众真抓实干、团结奋斗的结果。
旗帜指引方向,方向决定道路。新征程上,西双版纳各族干部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牢记嘱托、接续奋斗,锚定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州委“两区两城”目标定位,深化运用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抓工作“三部曲”,以奋进之姿、实干之举,不断巩固边境安宁、社会安定、生态安全、经济安稳、人民安康的生动局面,奋力谱写更新更美的中国式现代化西双版纳篇章。
来源:州委政策研究室(州委改革办)
图片:州委宣传部、州民宗局、鲁鹏、山文君、张晰
监制:玉 旺
责编:刘艳华
校对:李非洲
终审:斯斯龙、焦剑州、刘 婷
编辑:木依慧其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