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
《农民日报》头版刊文
聚焦一群在云南边境种稻的青年人
2019年,云南大学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第一次招生只迎来两名新生。
“不同于计算机、经济、土木工程等热门专业,农学是当时的一大冷门。”这一年7月,云南大学农学院老师黄光福当起了科技小院的基地负责人,他带着这两名新生,从昆明出发,搭乘了火车、汽车、三轮车3种交通工具才到达目的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曼拉村民小组。这里海拔1140米,年均气温18摄氏度,年降雨量1200毫米,是研究、栽培多年生稻的理想之地。
初到曼拉,寨子里一处闲置的木制傣楼成为黄光福师生的“根据地”,学校淘汰的桌椅板凳则是仅有的家具。虽然居所简陋,但他们却干劲满满,每天早晨8点迎着朝阳下田,傍晚6点踩着晚霞收工。
村民看着师生们“只争朝夕”,有人深受触动,也有人不以为然:“说是去念书,实则在挖地。”“念书念得比农民还累,窝在这个山窝窝,到底为个啥?”
一直以来,广袤西部都在承受着人才流失之痛,外地学生引不来,本地学生留不住。日子久了,科技小院原本满腔热血的学生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
黄光福当即给学生们上起了课:多年生稻是“水稻生产的又一革命”,三五年才需种一次,种一次却可以连续收获三五年。独特的栽培方式不仅节水节肥节人工,广适、高产、稳产的优良特性更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具有原创性、颠覆性意义。
将小我融入祖国、人民的大我,学生们逐渐“来了劲”:粮食!对,就是为这!
最近几年,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踏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节拍,越来越多的学子报考农学,逐梦西部。
科技小院也迎来了新变化:木制傣楼变成了二层小洋楼,50亩的试验基地扩大到了400亩,学生人数从两名增加到了十来名——博士生韦福翠,硕士生郭锦涛、岩保、周艳、郭田、蔡卓、于雪飞、牛晨翔……这里俨然成为学生们成才成长的一方热土。
“我们一天半挖了600多桶泥,这些泥要用来做栽培试验。”第一次挖泥挖不动的周艳,如今不到1分钟就挖满10斤一桶的泥。
“最开心的是试验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半年时间,从天津考来的牛晨翔,白嫩嫩的皮肤早已被晒得黝黑发亮。
“‘爸妈种地供我上大学,我在大学学种地’。用这个段子来形容我自己正合适。爸妈虽然是农民,但他们特别理解我,也非常支持我的学习。”活力十足的岩保顺势朝记者摆了个“奥力给”的造型。
“学习上的事,一律帮助。生活上的事,尽量照顾。”黄光福看着天南海北的学生们不习惯当地饮食,经常下厨为他们开小灶;与中外专家交流,总会带着他们全程参与……
“黄老师并没有完全‘纵容’我们,连续3次违反基地规章制度,就要被罚停课两个月。”郭田悄悄告诉记者,不能来基地,是学生们最怕的事情。
“多年生,年年生,生生不息!”韦福翠说,这是同学们自发设计的团队口号,虽然每个人的研究方向不同,但多年生稻这个大课题需要大家互相协调、补位的地方很多,经常是“你的试验里有我的数据,我的论文也能支撑你接下来的科研”,“在这里,我们一起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一届接着一届”的研究试验中,科技小院师生们总结出了包括水肥、农药、越冬套作、留稻桩高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多年生稻配套栽培技术,并获得专利授权。在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南方多省的种植示范区,多年生稻每亩每季可节省种子2至3公斤、节省人工五六人、节省生产成本600多元。
2022年,多年生稻籼稻品种“云大107”通过了乌干达的国家测试和登记认定,开启了在非洲大陆的商业化应用。同年12月,美国《科学》杂志公布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多年生稻成功入选,成为当年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全世界农业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
前不久,从科技小院一毕业就入职当地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学生李禹甫,回来看望自己的老师和师弟师妹。月出山间,清风微拂,师生围坐一处,同多年生稻米香一同弥漫开来的,还有李禹甫带来的“西部的召唤”:“政府出台了人才引进等诸多政策‘大礼包’,昔日‘孔雀东南飞’,如今‘俊才西部亦可栖’!”
撰文:郜晋亮 张健楠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