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勐捧农场的橡胶林中
每一道割胶的刀痕都镌刻着
奋斗的印记
每一滴胶乳都凝结着
民族团结的深情
这里不仅是国家战略物资的
重要生产基地
更是多民族交融共进的沃土
哈尼族妇女沙忠,从大字不识的山村姑娘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的传奇,正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时代缩影。她的故事,既是一个人的破茧成蝶,更是一个民族拥抱现代化、各族同胞携手共筑中国梦的壮丽篇章。
01.
大山女儿的逆袭:
从文化荒漠到胶林匠人
1979年春,23岁的哈尼族姑娘沙忠用竹篓背着全部家当,跨过南泥河、走出山林,靛蓝土布衣上还沾着晨雾的水汽。当她来到勐捧农场三分场九队报到时,面对的不仅是陌生的橡胶林,更有一道无形的文明鸿沟——不识字……
这个不会写汉字的姑娘,连领工资都需按手印确认。
在露天育苗场
老职工用石灰画出的割胶轨迹曲线
让她眼花缭乱
扫盲夜校的煤油灯下
识字课本上的拼音符号更像天书
……
有人摇头:
“连‘橡胶’俩字都认不全,
能学会割胶?”
然而
哈尼族血脉中的坚韧
让她开启了惊人蜕变
她将胶林当作课堂,白天用木炭在树皮上标记割线角度,夜晚借着月光辨识化肥袋上的“氮磷钾”——
她将汉字拆解成哈尼语谐音
“氮”是“山尖”
“磷”是“石头”
“钾”成了“土地神”
1984年,农场试点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曾经的“文盲”竟主动承包了38.4亩边角残次林。
面对胶苗存活率不足40%的橡胶林地,她将哈尼梯田的保水智慧融入胶林,用竹筒引山泉滴灌形成微型水利系统,草木灰调节的酸碱土壤让胶根扎得更深。
三年后,这片“死亡林地”亩产胶乳超标准的28%,哈尼“巫术”变“科技”的传闻不胫而走。
02.
三次“让林”:
奉献精神的最美诠释
1984年深秋
沙忠的胶林迎来首次开割
按合同,这片高产林每年可为她带来相当于十年山区收入的财富。
但当农场需要改造西坡百亩撂荒地时,这个哈尼妇女扛起锄头:“地越瘦越要有人喂!”
在众人错愕中,她毫不犹豫地将“金饭碗”交给新职工,转身扎进荆棘荒坡……
这次“让林”
不是终点
而是奉献的起点
1987年和1990年,她又两次将培育成熟的胶林移交他人,自己始终选择最贫瘠的地块。
在哈尼族古歌中,“让”是最崇高的美德:“猎户会将最好的猎物分给邻人,族长会把肥田让给孤寡。”
沙忠把这种传统升华到了新高度,当傣族职工的胶苗遭虫害时,她送去自制的辣蓼草杀虫剂;发现彝族小伙施肥方法错误,她手把手教授开沟深施技巧。
胶林间的技术传授超越了语言隔阂,不同民族的职工在这位哈尼阿姐的带领下,渐渐拧成了一股绳。
03.
荣耀背后的坚守:
从按手印女工到全国劳模
1995年5月,沙忠胸戴“全国劳动模范”奖章站在人民大会堂。
这份殊荣背后,是她用16年光阴在胶林写就的答卷:首创的“三稳割胶法”(身稳、手稳、刀稳),使生产队耗皮量从每刀0.65毫米降至0.35毫米,达到国家一级技术标准;培养的23名少数民族技术骨干中,7人获评“云南省农垦技术能手”;她承包改造的38.4亩边角林,成为农场首个残次林改造示范基地。
她的故事生动诠释,劳动不仅是创造财富的手段,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她的荣誉,是她用汗水和智慧浇灌的结果。
04.
橡胶林的精神传承:
永不凝固的胶乳
新世纪的风吹过勐捧农场,沙忠首创的割胶方法已成为传统,新一代胶工在她的影响下继续传承。
晨雾中,白发苍苍的她抚摸着两人合抱的橡胶树。树皮上的刀痕里,凝固着哈尼山歌与傣家小调的和鸣;皲裂的胶碗中,沉淀着火把节的炽热与泼水节的清凉。
早已远去
按手印领工资的日子
那些需要
但胶刀划出的轨迹依然在延续——
新一代胶工的动作里
依稀可见当年那个哈尼姑娘的影子
夕阳为橡胶林镀上金边时,银刀划开的树皮渗出洁白的胶液。这些乳汁般的琼浆沿着四十年前的轨迹流淌,在霞光中折射出七彩光晕——那是哈尼头巾的靛蓝与傣家银饰的雪白交织,是彝族披风的玄黑与基诺族衣襟的赭红辉映。
每棵橡胶树都是活着的纪念碑,铭记着多民族职工抗击山洪时紧握的手,见证着市场波动时自发降低分成的约定。
月光再次漫过胶林时
胶工常遇见那个熟悉的身影
她总爱指着树根处的新苗对年轻人说:
“看看这些娃娃树
它们的根早就缠在一起了。”
晚风裹着乳香掠过林梢
这话语如同永不凝固的胶液
继续浇灌着新时代的民族团结之花
来源:
勐腊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勐捧农场有限责任公司 胡薇、任翔
监制:玉 旺
责编:刘艳华
终审:斯斯龙、焦剑州、刘 婷
编辑:刘 航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