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协同发展的标杆,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以党建聚民心、以产业筑根基、以新风塑灵魂,在滇南边陲勾勒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齐飞的新篇章,让“诗与远方”的图景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次第绽放。
人心齐泰山移
凝聚文明创建的磅礴伟力
曼恩村的蝶变,源于“人心齐”所激发的“泰山移”之势。这份强大的凝聚力,在薪火相传的接力奋斗中铸就。“老支书”岩帕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带领周边10个村民小组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利用,将零碎分散的田块改造为连片高标准农田,耕地面积从7000余亩拓展至1.27万亩。通过推行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管理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创造360万元收益,形成了全国知名的土地整治“曼杭混模式”。
在党的政策光辉指引下,曼恩村群众与基层干部勠力同心,积极投身“七改三清”工程建设,探索出“集体经济+党员带头+村民投工投劳+万吨水泥进乡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由村党总支统筹100万元资金,村民主动拆除的担当力行,硬化村内道路21公里、生产道路6公里、绿化带23000平方米、污水管道18公里、公路沿线美化亮化3.5公里、拆除彩钢瓦25000多平方米,500户村居实现美化绿化亮化。
正是一代代“领头雁”以赤诚奉献诠释初心使命,一位位村民以主动担当践行共建责任,在曼恩村形成党群同心、干群同向的治理合力,汇聚起“曼恩力量”,成为推动乡村文明创建与振兴发展的核心引擎。
产业筑基
激活文明富裕的“动力源”
曼恩村深挖傣族风情与田园风光禀赋,以产业振兴为引擎,驱动文明富裕乡村建设阔步前行。在农文旅融合赛道,携手云南大学科技小院,依托科技赋能激活文旅创新密码。将傣族传统建筑艺术转化为特色民宿集群,以稻田为课堂打造沉浸式研学游体系,把生态本底、文化瑰宝、特色物产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场景,每年吸引2万人次游客到村游玩,实现“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价值跃升。
在现代产业布局中,曼恩村创新构建多元产业矩阵,发展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利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专项资金200万元进行稻田改造的基础上,将600亩连片水田统一流转至西双版纳鑫玉柏农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养殖澳洲蓝龙虾,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
依托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位一体”项目,建设20个展销展位、20个标准化加工车间及14个商业门面,年均助力村集体经济创收20万元;依托党组织领办勐遮曼恩集群农业专业合作社,传承发展水泥雕花传统工艺,构建“党员带头示范、技术下沉赋能、产销对接增效”的精准帮扶工作格局,推动民族工艺年产值突破百万元,带动1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
通过多产业联动发展,持续释放经济动能,为乡村文明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化繁荣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风润心
涵养文明善治的“精气神”
用“小村规”约出文明新风尚,面对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攀比之风,曼恩村将勤俭节约、厚养薄葬等理念细化为具体可感的量化标准:喜丧宴请统一在社房操办,村民去世每户筹50元,婚丧事宜需在1天内完成。以“小切口”精准破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落地生根;在基层治理创新中,曼恩村积极构建“党员+N”“自治+德治”协同治理机制,依托调解委员会、治保会等自治组织,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村庄治安;借助老年协会、护村队等志愿队伍,织密乡村服务与安全网络。
在曼拉村民小组建设“云哩?稻香博士书屋”,每周末由云南大学科技小院研究生开展授课,带领学龄儿童感受科技前沿、人文风俗等,培养健康向上人格品质;依托“童心港湾”和“寒托班”等服务平台,系统开展课后托管与素质提升活动,有效缓解家长教育负担,为乡村儿童构建多元化成长支持体系;通过“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媳”“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树立身边榜样,激发村民向上向善动力;开展书香西双版纳全民阅读活动、“秋季村晚”“渔乐文化节”等文化活动,以文化人,丰富村民精神世界;2024年为20名高考优秀学子给予表彰1.6万元、每年村集体出资2万元为70周岁以上老人举办生日庆典,既传递教育重视与尊老温情,更凝聚起乡村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这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持续发力下,曼恩村实现了从传统乡村向文明新村的华丽蜕变。14个村民小组中,1个摘得全国文明村桂冠,1个获评省级文明村,3个跻身州级文明村行列,7个荣获县级文明村称号,成为乡村治理的典范样本,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实践范例。
来源:州委文明办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