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浓密的绿荫,照亮了古茶树上寄生的苔藓、蕨类、兰花;南康背着竹篓,每天都会认真地记录这里的植物,考证它们的身份。
景迈山的古茶树,它有一种很珍贵的寄生植物叫“螃蟹脚”,当地人又称为古茶树中的“茶茸”。身处景迈山,不但能听到蝉叫,能听到鸟叫,还能看到很多昆虫在森林中在茶林中不断地活动。所以,人们把景迈山茶林叫做“有生命的茶林”。
16年前,南康是景迈山芒景村的首届村主任,他曾带领村民引进甘蔗、玉米上山,但种植农作物,并没有彻底解决村民的生计。2007年,在云南省社科院的指导下,南康不再种植甘蔗、玉米,改回祖辈的种植方式,把茶地重新转换为生态茶林,还成立了云南省第一家古茶农民专业合作社。
南康发现,祖先们种植的茶树一亩地只有80—100株左右,一片茶林里,土地上要有草本植物,中间是灌木茶树,最上方要有高大的乔木为中间的茶树遮阴,维持原有土地的生物多样性才是茶林最健康的一个生态环境。南康说,茶传递的是自然的味道,它吸收了周边环境里所有植物的精华,只有健康的生态环境才能造就一杯好茶。村民们正以“祖传”的“土”办法,来守护着这里的古树茶园。景迈山有原生种子植物1500种,在“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中,生长着茱萸、杜鹃花、蕨类、药材等多种植物。云南人称为“七叶一枝花”的重楼,在景迈山古茶林里也非常多,当地人把它当作珍贵物种来保护。
除了植物,茶园有187种陆生脊椎动物,其中鸟类134种。丰富的鸟类资源可以防治古茶林的病虫害,而林间起舞的斑凤蝶,可以传授花粉。在景迈山,草、虫、茶、树、人形成了完整的立体生态链,所有生物和谐共处,守护着大家共同的家园。在这里,人们利用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病虫害防治和生态保护,树上的花蜘蛛即是除虫利器,地上的枯树落叶即是肥料。
千年悠久历史、种植技术独特、森林景观显著、民族文化丰富、人地关系和谐,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有望成为景观风貌、文化内涵独特的农场化台地茶园。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