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毗邻泰国,边界国境线长达966.3公里。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的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其境,傣、哈尼 、布朗、拉祜等13个世居民族形成西双版纳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众多历史遗迹、佛塔、亭井、佛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和村寨、民族节日、宗教和民族风情,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学者、投资者。
“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国家发展战略为西双版纳发展带来莫大机遇,主动服务、深度融入,以“服务全省全国、服务东盟各国、发展西双版纳”的理念,按照“一条路子、两个主动、三个定位、四个全面、五个着力”战略布局,西双版纳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服务水平、权益保护措施等,加大开放力度、深化全面改革,着力谱写“中国梦”西双版纳篇章。
生态
优异的光热水土孕育了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西双版纳有植物种类5000多种,占中国总量的1/6;动物种类2000多种,占中国总量的1/4;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天然林总面积1550多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8.3%,素有“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森林生态博物馆”等美誉,成为全球25个优先重点保护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风景名胜区。
坚持“生态立州”战略和“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思路,以护好“一片林”(热带雨林)、建好“两个园”(环境友好型胶园和生态茶园)、种好“一棵树”(珍贵树种)、办好“两个厂”(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为切入点,西双版纳有效保护了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热带生态系统,保持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目前,全州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3.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的l/5,活立木蓄积量1.4亿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1406亿元;建设环境友好型胶园13.4万亩、生态茶园18.3万亩,新植珍贵树种21.8万亩,城市污水处理率77.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在实施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主体功能区试点建设中,3个县市已全部命名为首批云南省级生态文明县市,31个乡镇全部命名为云南省级生态乡镇,其中26个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比率居全省第一。
动力
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加工制造、健康养生、现代服务五大产业是西双版纳重要举措,去年,五大产业产值分别增长9%、15.4%、14.8%、55.8%、28.1%。粮食产量实现8连增,干胶产量占到全国的44%,取得有机、绿色、无公害茶园认证57.5万亩,新增销售收入上亿元的生物企业6户。新增香港、长沙等航线9条,接待国内外游客1700万人次、增长13.8%,旅游总收入228亿元、增长32.8%。大项目带动大发展。近年来,西双版纳坚持把大项目作为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抓实抓好,高位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的“三个一”“双二十”工作机制;先后争取到国家和云南省资金63亿元,金融机构新增融资60亿元有效解决了融资难问题;面对审批难、用地难等问题,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大刀阔斧改革创新,不让行政措施拖发展后腿。景宽二级公路、景洪绕城高速等在建项目得以全面提速,南传佛教历史文化旅游区、橄榄坝电站等项目推进加快;小磨高速公路、国道213线普文至磨憨公路等即将动工。大项目的推进夯实了西双版纳跨越发展之基石。
改革
改革开放催生发展内生动力。这几年,西双版纳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推进农村农场、生态文明、投融资、财税、政府机构、行政审批等重点领域改革。云南省第一本《林木权证》在勐腊县发放,景洪市国有资产投资公司10亿元公司债券成功上市发行;工商、质监管理体制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逐步推动,取消、下放、调整审批项目159项,压缩审批时限1/3。私营企业新增1426户、总户数达5.6万户;新达规企业9户,列为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21户,扶持微型企业100户,勐海茶业公司跻身云南省百强民营企业。
开放
西双版纳抢抓云南省为加快磨憨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专项出台了22条政策机遇,加快发展,仅去年一年,磨憨口岸对外贸易货物总量增长44.9%、总额增长20.8%,边民互市总量增长73%、总额增长23.5%,出入境人员增长16.4%、车辆增长19.2%。目前,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申报已由云南省政府报国家发改委待批,关累、勐满口岸升格工作进入待批阶段,打洛口岸加快恢复性增长。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明显,跨境人民币结算量30.36亿元、增长15.39%。“四国八方”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六国艺术节”和“边交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来闭幕的第十八届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上,淘宝特色中国西双版纳馆、勐仑日月岛旅游、磨憨中交物流产业园、福海樱花生态休闲度假区等10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达53.1亿元,签约项目内容涉及工业、农业、商贸、旅游、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