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动态
联系我们
中-老信息网 磨憨 中-老{云南勐腊}磨憨磨丁经济信息网
地址: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电子商贸城
电话:13578111921
传真:15936500118
联系人:段成生 凌灵
邮箱:547776269@qq.com
网址:http://www.zgmh.net
老挝入境信息服务
老挝入境信息服务
嘎栋老街信息资询
嘎栋老街信息资询
赶摆招商13035985198普总
 
开发区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开发区动态 > 开发区动态 > 全文

全文来了 | 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

作者:来源: 中共勐腊县委 监制    发布日期:2021/1/5 22:04:24    来源:勐腊县宣传部 勐腊发布--来源: 中共勐腊县委
0
<%=mycom.ComName %>

中共勐腊县委关于制定

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勐腊县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中国共产党勐腊县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分析我县发展形势,就制定勐腊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试验区开发建设为契机,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坚强领导下,勐腊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克难攻坚、砥砺前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5个历史性突破、2个新水平、2个新跨越的良好成绩。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百亿大关,人均生产总值由25108元增长至42937元;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突破,顺利通过2018年度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2019年退出贫困县行列,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实现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终结;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小磨、腊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县内公路通车里程达4111.43公里,52个行政村道路已全部实现硬化,基础设施实现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历史性突破,农业业态全面提升,园区开发建设成效明显,橡胶精深加工项目和跨境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试点项目建成投产,服务业撑起经济总量“半壁江山”,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辅、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审批和综合审批时限大幅提升,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体系和生态功能全面提升,生态产业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迈出坚实步伐;对外开发开放达到新水平,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开发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口岸功能建设成效显著,对外合作领域不断深化,对外经济贸易量稳定提升;民族工作实现新跨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社会民生补短板实现新跨越,教育、卫生、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县上下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2.把握新机遇,谋划新发展。“十四五”时期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特殊历史节点,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不懈努力,勐腊县县情发生根本性变化,昔日“少边山穷”、封闭落后的状况,已经被富裕美丽开放幸福所取代,区位和资源优势带来发展新机遇,民族团结进步营造发展新环境,绿色生态蓄积发展新潜力,互联互通拓展发展新市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开发建设扩大发展新领域,综合交通、产业基础、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改革创新、沿边开发开放等正在形成协同效应,发展方向目标思路措施更加明确,发展基础更加厚实,发展动力更加强劲,特别是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泛亚铁路(中线)建成以及“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沿边开发开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在勐腊交汇叠加,我县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更加凸显。同时,疫情对全县经济运行的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对冲,境外疫情输入防控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和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开发建设任务仍然艰巨,生态环保、民生保障、边疆社会治理、强边固边、安全生产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改革发展稳定面临较大压力。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既要看清大局大势,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在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州发展战略中求发展、促跨越,也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新特征新要求,深入研究分析勐腊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位置、比较优势,探索深度融入的有效途径。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建设好新时代富裕美丽开放幸福勐腊,增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为全州全省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勐腊贡献。


3.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勐腊县与全州全省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与全国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完备,新时代富裕美丽开放幸福勐腊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全面建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开发建设深入推进,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沿边开发开放建设取得新成效;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资源合理利用全面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得到新提高;基本实现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各族群众生活更加美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达到新水平。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开发建设为平台,围绕建设新时代富裕美丽开放幸福勐腊目标,抢抓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重大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省州沿边开发开放战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开拓创新、主动作为,努力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云南沿边开发开放新高地建设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必须落实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并在实践中持续深化发展。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成效更加明显,富有勐腊特色的产业兴旺发达,全县经济总量有较大增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航空水运协调发展,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升,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达到新水平。边疆治理效能更加提升,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更加巩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牢靠,“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成为勐腊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交往交融更加深入,睦邻安邻富邻的示范区效应稳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达到新水平。


——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取得新成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不断优化,森林覆盖率保持88%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能力大幅提升,生态体系和生态功能全面提升,生态产业全面发展,绿色经济占比明显提高,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中老边境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和“中老边境生物多样性走廊带”建设成效明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澜湄国界·纯翠勐腊”名片更加响亮,把勐腊建设成为我国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的边境示范县。


——沿边开发开放建设取得新突破。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开发建设成效明显,口岸(通道)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更加完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机制不断健全,睦邻安邻富邻的示范区效应扩大提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州沿边开发开放重大战略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云南开发开放新高地。


——社会文明程度跨上新台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治素养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取得新发展,民族优秀文化更加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更加文明进步。


——边疆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行政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三、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6.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夯实“五个认同”的思想根基。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非遗记录和数字化保护工程、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稳步推进民族文化百名人才、百项精品“双百工程”建设,促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7.夯实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物质基础。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目标,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大力推进革命老区和沿边乡镇、边境民族村、边境小康村、抵边村、抵边农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持续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形成以沿边乡镇为中心、以边境小康村为节点、辐射周边边境地区的强边稳边富边新格局。


8.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深化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措施,扎实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创建水平。完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制机制,制定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和示范村、示范户,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促进各民族语言互通、心灵相通。


9.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良好局面。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把宗教工作纳入社会治理体系,推进民族宗教工作法治化。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依法依规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防范和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宣传宗教极端思想、组织非法宗教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问题,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良好局面。


四、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成果





10.全面强化生态功能区建设。突出勐腊县作为全省乃至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质量底线,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关系,切实减少对自然空间的占用。统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修复,推进试验区生态功能屏障区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逐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其它保护地和保护小区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11.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深入推进“森林勐腊”“数字林业”建设,森林覆盖率保持88%。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争取在勐仑建立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规划建设亚洲象生态廊道,抢救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极小种群物种,打造世界级种质资源博物馆和基因库。继续加大对现有天然林和集体林的管护和管理力度,争取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争取国家和省级生态奖励、补偿或转移支付。提升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统一监管。


12.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一清”和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不断深化城乡综合整治、南腊河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园区循环发展,推进污水、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资源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凸显“热、傣、水、边、绿”特色,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严格实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严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推进清洁生产,倡导绿色生活,提倡绿色消费、开展绿色办公、发展绿色建筑。


13.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测网络、森林管护站和边境外来生物监测预警检疫防灾体系,提升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健全完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加大生态林护林工作。严格执行“谁污染谁付费、谁开发谁治理”,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付费制度。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建立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重点领域合理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进“河长制”“林长制”“路长制”,持续加大河湖“清四乱”及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强化河、湖、库、渠巡管治工作,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爱路护路行动。


五、推进沿边开发开放


20210105220515_7641


14.全面筑牢开发开放基础。全面加强口岸(通道)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改善口岸通行条件,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与周边国家口岸设施功能衔接、信息互联,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磨憨铁路口岸与中老铁路同步开通,推进关累港口岸联检楼、查验货场和码头泊位改造提升,早日达到国家级对外开放条件。继续抓好勐满开放口岸报批工作,争取“十四五”期间升级为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争取建设关累港、勐满通道2个综合保税区,争取将勐腊、磨憨纳入云南自由贸易区联动创新区。推动中、老、泰三国多边运输协定的签订及《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客货运输协定》的实施,打通国际大通道运输堵点,实现中老泰三国之间人员和货物的便捷流动。


15.全面提升开发开放水平。抓住RECP重大发展机遇,积极探索与周边国家跨境经贸合作新模式、安全便利的边境管理新体制,促进边境贸易投资自由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沿边开发开放经验与模式。以边境(跨境)旅游、跨境物流、过境贸易、跨境金融、进出口加工等外向型产业为重要抓手,推进与周边国家在监管服务、人员往来、贸易投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金融服务等合作。积极推进跨境金融创新发展,逐步扩大人民币结算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模式,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业态,促进对外贸易从单一经营向双向合作转变,从边境小额贸易向综合性多元化贸易转变,从地区性发展向带动区域发展转变,实现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协调发展、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相互促进。大力发展边民互市贸易,加快边民互市贸易二三级市场建设,促进边境贸易转型升级。


16.全面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中老、中缅、中老泰经济走廊建设,多渠道、多层次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辐射中心”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合作,共同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文化品牌,搭建特色经营和文化展示平台。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规范管理县内跨境教育、跨境务工、跨境婚姻等人员,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边境地区安全稳定。


17.推进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以“优势互补、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互利共赢”为原则,以共同服务于中国、东盟两个市场为目标,加强与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合作,优化协作机制,强化项目带动,形成发展合力,促进区域内高质量协同发展。支持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小组团”滚动开发,依托铁路、公路货运通道,借鉴国际国内跨境经济合作区监管模式,创新推进围网区建设。支持中老经济合作区中国—东盟经贸交流核心示范区建设,发展总部经济、跨境旅游、免税购物、高端医疗、健康体检、文化创意、演出演艺等产业,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总部和文化旅游平台,建成中老命运共同体先行区。


六、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18.积极融入“大循环、双循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内,推动与国内中心城市和其他国家级试验区合作,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吸引和支持国内外企业和华商资本向勐腊聚集。对外,以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为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合作,创新政府间产业合作模式和国际化运作园区模式,共建国际产能合作园;打通跨境产业、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跨境电商等堵点,提升市场、资源、技术、产业、资本、人才等要素集聚和协同联动能力,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19.积极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效率,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以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物资储备、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为重点,持续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发展等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管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20.积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以质量品牌为重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加快发展服务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作用,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挖掘和激活农村消费潜力。改造提升传统夜间消费市场,培育夜间经济生活圈,创新发展夜间消费。


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1.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以5G为核心的新基建支撑网络,推动勐腊5G网络和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5G+”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智慧口岸、智慧农业、智慧城管、智慧校园、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应急、智慧环保等应用体系建设。加快“智慧家庭”建设。力争到2021年,5G网络实现乡镇所在地全覆盖;2025年,5G网络实现行政村所在地全覆盖,推进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应用。


22.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公路网。构筑国际公路网,推动昆曼大通道磨憨—会晒段改造提升,争取实施中国勐腊勐满—老挝勐新—老挝班相果—缅甸相腊—缅甸大其力国际高速公路。加快高速公路网建设,确保远关高速、沿边高速建成通车,实现出县和口岸出境全部高速化。继续打造“四好农村公路”“美丽公路”,推动边防公路建设,提升农村公路网密度和技术等级,提升通达度,畅通最后一公里。铁路网。加快推进泛亚铁路(中线)勐腊段和勐腊火车站以及站前广场建设,努力把勐腊建设成为辐射东南亚地区,联接省内外、通达全国的国际客货两运铁路网。航空网。加快推进勐腊机场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航道。开展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二期整治,提高通航能力。改造提升关累港配套设施,提高客货集散能力。加强与老挝、缅甸和泰国边境地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澜沧江—湄公河航运便利化,推动国际水陆、水空联运。


23.建设更加完备的水保障网。以重点水源工程为骨干、中小型水库工程为支撑、连通工程和农田灌溉渠系工程为基础,加快构建干流和支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并重,多源互补、区域互济的防洪、灌溉和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纳甲河水库、勐腊中型灌区、补远江河道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积极推进盐塘水库改扩建,开工建设回利河、曼掌、南细河、董宗堡等重点水库。


24.建设绿色能源保障网。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公共领域和重点行业领域燃油汽车电动化替代,积极引导能源汽车和个人消费。加快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配套完善相应骨干电网架结构,提高智能用电和电网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城镇、乡村(社区)、园区供电可靠性,构建现代化电网,打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到2025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以上,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9%以上,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2千伏安。


25.建设高效便捷的物流网。依托昆曼大通道和泛亚铁路(中线)、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合理布局物流枢纽,加快构建“一核两翼、多点支撑”物流枢纽体系,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合作,推进境外物流市场建设,构建“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促进形成全县多式联运物流网,把勐腊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区域性国际货运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建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实施枢纽“立体协同”工程,促进物流枢纽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


八、构建现代化园区和产业体系


26.打造现代园区。按照产业发展方向,以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发展为核心,突出产业特色、服务配套、循环发展,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试验区工业园建设,努力把试验区工业园各园区打造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人流资金信息集聚洼地、实现外向发展新载体。


县城园区。立足毗邻泛亚铁路中线勐腊火车站的优势,以发展TOD地铁引导型经济圈为目标,全力推进物流、机电加工、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智慧城镇等片区开发建设,支持区内现有企业发展,引进国内外实力企业,培育发展商贸物流、冷链配送等现代物流业,文娱休闲、旅游购物等现代服务业,普洱茶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等特色食品加工业,以及生物药业。立足县城周边的优势,聚集发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国际商务、软件外包、工业设计、中介服务等楼宇产业。


勐满园区。以打造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面向东南亚南亚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园为目标,支持现有企业诚康肉牛、云锰橡胶“走出去”“引进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链”“补链”,延长产业链,扩大产品业态,做强做大肉牛和橡胶精深加工业。推进勐满园区与上海松江区、浙江省等经济发达地区聚焦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飞地合作园,发展“飞地经济”“合作园区”。推动橡胶木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扩大生产加工范围,打造木材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勐满园区与勐满橡胶小镇、勐捧农业小镇、勐捧农场联动发展,打造集加工、商贸、物流为一体的勐满国际进出口加工基地。


勐仑园区。依托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优势资源和热带雨林资源优势,以推进勐仑国家级特色小镇建设为重点,培育发展民族文化、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生态观光、科普教育、影视传媒等产业;联动推进易武镇发展,创新推进茶旅融合发展,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一个世人想来、能留下、有去处的休闲度假、影视创作、画家写生、品茶创业、创意科研、娱乐购物国际化的特色园区。


关累园区。以关累港升级为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为契机,以水港经济功能区规划为基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关累园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关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港口、园区交通体系,完善现代仓储、冷链加工、物流配送等配套服务,尽快形成水港产业集聚能力,支持现有进口肉类产业发展,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发展港口物流、进口肉类、跨境旅游、跨境电商等水港产业,尽快补齐关累港口(关累镇)公共服务短板,联动关累镇打通港(镇)产城互动瓶颈,聚集港口产业,努力把关累园区建设成为大湄公河流域综合性国际港口和物流集散中心。


27.打造具有勐腊特色的支柱产业。

做优做强旅游文化业。全力推进全域旅游,推进“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旅游开发与城镇、文化、产业、生态、乡村建设“六位一体”。主动融入云南省“8字形”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加强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和民族工艺品开发,加快建设一批星级酒店、精品客栈、娱乐购物等优质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半山酒店、大型旅游综合体等基础服务设施和贡茶小镇、雨林养生旅游度假村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南腊河旅游文化区,稳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继续加强与境内外旅游合作,加快推进中老国门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创新推进跨境(边境)精品旅游体育竞技赛事,大力发展跨境旅游、免税购物,积极融入“金四角旅游圈”“中国—东盟旅游圈”,做强做大旅游文化产业。


做精做好特色生物业。按照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和“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巩固提升橡胶、茶叶、蔗糖等传统产业,建设全国知名的天然橡胶、生态普洱茶和蔗糖生产基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培育无公害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产品产业园,大力发展优势明显的反季节蔬菜、热带水果等特色产业,打造生态有机食品和绿色水果全国知名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苗木产业,有序发展橡胶木精深加工业,创新发展轻木种植和加工业,科学推进林下经济发展。巩固发展传统生猪、家禽、水产品养殖,引导扶持蜜蜂和肉牛养殖,推动全县养殖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优势,优化傣药南药等特色资源种植结构,加快开发以砂仁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培育发展特色生物种业。


创新发展健康养生业。抢抓国家和省、州发展大健康产业和养生服务业的机遇,发挥“天然氧吧”、“避寒胜地”、“绿色宝库”、“有机食品原生地”等优势,促进医疗与旅游融合、互联网与健康融合、食品与健康融合、森林与健康融合,推动勐远清养康养小镇等健康养生项目建设,培育发展健康旅游产业、智慧健康产业、健康食品产业、避寒养老产业、森林康养产业、体育健身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养生、康养、清养基地。


培育发展商贸物流业。依托昆曼大通道和泛亚铁路(中线)、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以勐腊县城和勐仑镇、勐满镇、关累港为重点,加快商品交易区、仓储中心、冷链配送中心和专业化、标准化、智慧化、国际化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建设,引进现代商贸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发展跨境物流直达运输企业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以及服务外包,促进物流业与农业、制造业、商贸业、电子商务、金融等融合发展,拓展物流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广度和深度,把商贸物流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28.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将园区开发建设同产业发展联动起来,创新构建园区和产业融合互助发展体系,打造一批质量高、叫得响、竞争力强的区域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促进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引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切实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九、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29.优化空间布局。继续按照试验区“两带两核五区”空间布局,突出产业、人口集聚和产城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三个重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逐步形成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生态功能区主要承担提供生态产品、确保生态安全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功能。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承担提供农产品、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功能。城市化地区主要承担提供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聚集经济和人口、支撑全县发展产业和城市化开发的功能。综合服务区重点促进行政、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卫生等功能协调发展,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30.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建设美丽县城。积极推进勐腊—磨憨一体化,不断提升勐腊城市等级,争取“十四五”期间勐腊撤县设市。按照“一轴二环四片区”的城市建设总体布局,聚焦“干净、宜居、特色、智慧”,扎实推进“五美”工程,提档升级交通、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设施,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积极推进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全力打造美丽县城。力争到2025年,勐腊—磨憨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勐腊县城聚集产业、人口能力明显增强,宜居宜业宜游宜商,成为云南美丽县城示范。


打造特色小镇。按照“一纵两横”总体发展格局和“11224”城镇化规划布局,分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型、旅游型、边境口岸型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促进人口向重点乡镇集中,推动“四个层次”城镇化联动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农场)建设绿色城镇、智慧城镇、森林城镇、海绵城镇。强化城镇精细化管理,提高边境城镇管理水平。力争到2025年,各类特色小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并各具特色。


31.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北茶南胶西港中服务”的总体构想,健全全县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全面促进各区域共同发展,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优势互补、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北茶,立足茶马古道、贡茶故乡等独特资源,推进易武、象明区域做精做特普洱茶产业。南胶,立足天然橡胶优势资源,推进勐满、勐捧区域做大做强橡胶产业。西港,全力推进关累港国家级口岸开发建设,打造云南融入“一带一路”、开展澜湄合作和“一江游六国”第一港。中服务,全力推进勐腊县城和试验区工业园县城园区开发建设,不断增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辐射力,打造云南服务东盟中老边境第一城。


十、统筹推进乡村振兴



32.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继续对脱贫村、脱贫人口开展监测,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定期核查,及时帮扶,动态清零。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就业扶持,继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加强扶智扶志行动,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增收。


33.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培育打造一批产品定制型、科普体验型、休闲娱乐型的田园综合体。积极扶持小农户,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完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等途径,帮助小农户加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对产业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端农产品加工项目,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4.全力建设美丽乡村。完善乡村(社区)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乡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乡风文明,不断优化农村(社区)人居环境。加强对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保护,全面落实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建设居住相对集中的中心村,提升永久保留的特色村,坚持产村相融发展,点、线、片、面结合,整体推进建设“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力争到 2025年,“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全覆盖,建成一批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型、特色保护型、守边固边型美丽宜居村庄,全县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取得重要突破。


35.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集体产权改革力度,落实和搞活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和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


36.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和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当地群众投入,不断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水平。健全城乡普惠共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效率和质量,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十一、全面深化改革



37.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提升政府科学调控能力、经济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快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一部手机办事通”迭代升级,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最多跑一次”。深化综合执法改革,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防控决策风险,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园区指挥部工作机制,探索形成具有勐腊特色的“管委会—园区指挥部—企业”扁平化管理模式。深化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改革。


38.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搞活市场机制,优化市场环境,破除不合理门槛和限制,促进公平竞争,建设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解决好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困难,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大幅提高民营经济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份额和占比。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完善促进“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体系,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领导干部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各项工作,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清理、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加强政策协调性,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


39.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放宽放活社会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政府投资方向,政府投资主要投向公益性和基础性建设领域。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衔接、整体推进,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工作机制,形成改革合力。


40.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善鼓励创新政策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力度,逐步提升“名、特、优”产品在全县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建设需求主体、投资主体、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四位一体”新型研发中心。加强县内外科研机构交流合作,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41.大力建设数字勐腊。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勐腊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勐腊、智慧勐腊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完善商贸、物流、科技等信息服务系统,拓展“互联网+”在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领域的应用。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以数字技术为引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推动工业向智能化、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


十二、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4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制度,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43.持续扩大就业创业。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放在更突出位置,加大对企业的稳岗支持力度,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增强就业创业公共服务能力,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高校毕业生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创业就业工程,积极支持众创空间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


44.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教育硬件设施,强化教育信息化和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县域、城乡、校际间教育发展差距,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坚持产教融合,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推进专业实训基地提质达标。推进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45.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补助标准。完善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农场)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力度,有效保障城乡居民合理住房需求。


46.全力推进“健康勐腊”建设。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短板,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健康危害因素检验检测体系,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全面提升疾病预防和卫生应急能力。加强边境公共卫生防疫能力,进一步与周边国家传染病防治合作,统筹新冠肺炎疫情和登革热防控,巩固扩大登革热等疫情防控成果。全面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和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


47.完善多元化养老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十三、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48.加强法治勐腊建设。全面加强依法治县工作,抓好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实施 “八五”普法规划,全面推进依法治县进程。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工作机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构建全方位的保护公民权利和制约公共权力的监督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职能集中、管理规范、运行有效的综合执法体系,加强行政执法主体和人员资格管理,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推进综合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实利益领域的执法力度。全面推行“阳光执法”,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办案的制度规范、程序时限等信息,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政审判权检察权,提高司法公信力。健全完善法律援助机制,依法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49.加强平安勐腊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织密织牢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构建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防范体系,持续整治黄毒赌,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和跨国犯罪,坚决打赢新时代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信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深入抓好危化品安全防范、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守边有责、守边负责、守边尽责,加强立体化边境防控体系建设,健全人防、物防、技防、政策防“四防一体”机制,不断提升管边控边能力。严厉防范和打击各类敌对破坏活动及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沿边地区安全稳定与良好秩序。


50.加强和谐勐腊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党校培训全过程,打造共建共享的文化设施,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促进文化和谐。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以社区为重点,以优化服务为载体,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促进诚信勐腊建设。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工作机制,做好退役军人保障和军供保障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十四、团结一心,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5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立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州委政令畅通、上下对称、令行禁止。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央和省、州重大部署在勐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同向发力,提高党建质量。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52.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


53.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用足用活用好云南省支持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放开手脚,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打造科技人才聚集高地。制定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加快绘制产业人才地图,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完善人才培养交流合作机制,积极推进柔性引才政策,培养一支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创新管理能力和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开放型人才队伍。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引人机制,完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建设一流智库。


54.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结合县区发展实际,制定勐腊“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勐腊县“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55.重视规划评估。加强规划实施报告,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中共勐腊县委、勐腊县人民政府报告。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县发展和改革局要组织对“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原因导致实际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重大偏离时,要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提请中共勐腊县委、勐腊县人民政府审议。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

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统一思想、同心同德

形成合力、不怕艰辛

为勐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两带两核五区

勐仑—磨憨通道经济带、景洪—关累沿江经济带,磨憨经济合作区、勐腊现代服务集聚区,水港经济功能区、进出口加工功能区、文化旅游功能区、特色农业功能区、生态屏障功能区


“11224”

勐腊—磨憨一体化,勐仑、易武为旅游型特色小镇,关累、勐满为边境口岸型特色小镇,勐捧、象明、瑶区、勐伴为现代农业型特色小镇


“一核两翼、多点支撑”

以县城为核心,以勐仑镇、磨憨口岸为两翼,把关累港、勐捧镇、勐满通道等作为支撑点


“五美”工程

城市环境整洁美、城市空间品质美、人居生活和乐美、文化风貌特色美、功能产业活力美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


来源:

中共勐腊县委


监制:刘林华

主编:斯斯龙、黄俊

编辑:刘艳华


上一篇: 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下一篇: 郑艺在勐腊和磨憨调研督导边境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守
扫一扫

扫一扫
老挝入境信息服务

服务热线
135781119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