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热带雨林里,野生亚洲象与人比邻而居。这里是我国野生亚洲象重要栖息地之一。如何在保护象群的同时守护好村民的安全?西双版纳警方与当地职能部门携手探索,走出了一条“科技预警+跨域联动+群众共治”的特色之路,“人象和谐共处”模式持续升级。
科技赋能预警实现人象安全
“特别提醒!2025年2月3日21点37分,景洪市大渡岗乡出现28头象群,正往东北方向移动,请周边村寨及过往行人车辆注意安全!”村民微信群里,此类预警信息频繁出现。西双版纳警方联合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建立“西双版纳公安大象观察群”,将护象员、村民、民警和专家紧密相连,实时分享无人机拍摄的红外影像、GPS追踪数据和象群位置。
多架先进无人机,每日在重点区域巡林。无人机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红外热成像设备,让工作人员在夜晚或茂密丛林中也能掌握象群动态。山林中还安装了众多红外热成像设备,全天候监测周边环境。当红外相机捕捉到野生动物的影像后,系统能自动进行物种识别,一旦确定为亚洲象,预警系统直接连通附近村庄的通讯设备,并通过大喇叭用双语“汉语+傣语”不间断地播放:“有野象出现,大家注意安全!”村民凭借对当地环境的熟悉,充当“地面哨点”,发现象群及时反馈。“空中无人机、地面村民、数字平台”共同构成全方位预警网络,大幅提高了预警的效率和准确性。村民岩仔说:“现在看到预警就像看天气预报,大象来了我们就绕着走,它们也是这里的‘老住户’了。”据统计,西双版纳州共安装了600台红外相机、177套智能广播、21个摄像头,红外相机对亚洲象的识别率达99%,1分钟内就能发布预警。
部门协同联动科学应对危机
今年2月1日,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一头亚洲象腿部受伤,情况危急。上午10点左右,警方接到村民报警,即刻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公安、林业、边境派出所等部门迅速行动,半小时内便赶到现场。民警立即疏散人群、封锁道路、设置警戒线,防止无关人员靠近,避免惊扰大象。
在接下来的10多个小时里,工作人员始终坚守现场。护象员将消炎药物混入大象爱吃的食物,悄悄放在其附近,期望它主动进食以达到治疗效果。无人机在空中持续监测,实时将大象的身体状况和行动反馈给地面工作人员,整个救援过程中,工作人员秉持“柔性干预”原则,不刺激大象,采用远程监测和隐蔽投药的方式科学施救,实现了人象安全的双赢。
多措并举推进深化人象和谐
“小声点,让大象安心吃苞谷。”民警在玉米地轻声提醒村民。面对进村觅食的野象,警民配合默契,无人机高空监测,村民安静避让,待象群离开后再恢复劳作。这样的场景每年多达200余次,在大家的心中,野象就如同辖区的“居民”。
为提升村民保护亚洲象的积极性,西双版纳警方将保护野生象宣传教育作为长期工作。民警定期进村,通过发放资料、举办讲座等方式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还把“不围观、不驱赶、不惊扰”编成顺口溜,方便村民记忆。同时,禁止村民夜间窝棚留宿、上山采菌等危险行为,减少人象接触,让“护象即护家”的观念深入人心。
当科技预警缩短反应时间、柔性救援彰显生命尊重、村民自觉转化为守护力量,无人机的声音与热带雨林的虫鸣交织,这片雨林正书写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范本,人与象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正在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中上演。
当科技预警缩短反应时间、柔性救援彰显生命尊重、村民自觉转化为守护力量,无人机的声音与热带雨林的虫鸣交织,这片雨林正书写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范本,人与象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正在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中上演。
来源:西双版纳警方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