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影响和危害大,慢性病负担日益沉重且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职业健康、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速,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品质要求持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公共卫生体系亟待完善,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区域配置不均衡,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康复护理、心理和精神卫生服务、职业病防治等存在短板,中医药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中西医互补协作格局尚未形成。
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4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在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下,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显著提升,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方案》明确,中央预算内投资属于补助性质,地方对相关项目建设负主体责任。在支持力度上,中央预算内投资原则上按照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不超过总投资的30%、60%和80%的比例进行补助,对部分投资需求较大的项目实施中央补助投资最高控额限制,享受特殊区域发展政策地区按照具体政策要求执行。
在建设任务上,《方案》明确提出四大方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工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方面,一是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补齐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配置短板。二是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建设,针对呼吸系统等重大传染病,由国家在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等重点地区依托高水平综合性医疗机构布局建设。三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依托有较好工作基础的医疗机构进行升级改造,具备大批量伤员立体化转运、集中救治、救援物资保障、信息指挥联通等能力。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方面,一是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依托医学水平突出、影响力强、积极性高的医院,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二是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三是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工程方面,一是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孕前孕产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产科住院环境。二是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支持每省建好1所省级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病区。三是康复医疗“城医联动”项目建设,将部分有一定规模、床位利用率不高的二级医院转型改建为康复医疗机构和护理院、护理中心,重点为急性期后的神经、创伤等大病患者,老年等失能失智人群,临终关怀患者提供普惠性医疗康复和医疗护理服务。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方面,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名医堂建设,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推动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