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境内湄公河东岸的最大支流南欧江,北起中国云南江城,奔流崇山峻岭、深林高草,蜿蜒南行,在老挝北部琅勃拉邦汇入湄公河。随着南欧江梯级水电站工程的建设的不断推进,这里的山乡正迎来巨变,当地百姓和电站移民开始走进了新生活。
2019年6月22日-7月18日,南欧江发电公司的摄影小组走进南欧江二期项目各梯级电站的施工现场、移民新村进行拍摄任务,通过照相机和无人机的镜头记录项目建设给当地民众生活带来变化的点点滴滴。
重环保理念,景观设计呈亮点
6月22日,摄影小组驱车从琅勃拉邦沿江向北行驶约30分钟就进入巴乌县山区。这里的道路施工繁忙,每走一小段就会看见一座新加油站,分布得比老挝一般公路频密。随着路旁出现越来越多的中文施工标识和道路警示牌,我们摄影小组的同志进入了南欧江一级电站施工区域,中国电建旗下各公司、项目部驻地逐一显现。
南欧江一级电站坝址距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琅勃拉邦45公里,13号公路可与其它公路衔接通至中国、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注定了一级电站的特殊性。在建设之初,参建各方就明确要把一级电站建成一个“窗口工程、精品工程、景观工程”,打造成中国电建一张靓丽的“海外名片”。
当摄影小组进入施工现场,绿水青山间,拌合系统、砂石系统生产有序,绿色环保与施工现场相得益彰,令人称颂。
一级电站项目经理张华南给我们介绍,南欧江一级电站开工建设之初就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环保理念,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依据与老挝政府签订的《特许经营协议》保护环境,把打造“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工程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来完成。一级电站骨料生产采用全干法生产,其除尘设计采用PPDC系列气箱脉冲袋式除尘器,并对砂石加工系统的破碎、筛分设备采用全密封环保设计,达到扬尘及污水零排放,环保效益明显。面对供应电站建设的“料仓”,项目部组织参建方对砂石加工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检修和完善,其扬尘排放达标,经受住了高强度生产的考验。该项成果获得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受到老挝自然资源环境部领导和NGO(非政府组织)的高度赞誉。
目前,南欧江一级电站已开展景观设计施工,努力把水电工程由满足发电功能提升到具有美观观赏功能, 建设成为花园式电站。电站建成后,电站坝址绿化全覆盖,设有景观大道,每当飞琅勃拉邦的飞机下降盘旋的时刻,空中都可以俯瞰看到南欧江一级电站,中国电建的LOGO闪闪发光,一级电站将成为世界“双遗”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
电站开工建设,为当地人带来人生转机
在南欧江二期项目工地,工地成了中国的象征,当地员工都为能够在中国电建工作而自豪。
6月28号,我们摄影小组在翻译的带领下来到了南欧江三级电站项目附近的都洛姆村,由于地貌的原因,中国人习惯将这个村叫“灯笼村”,刚一进村,村民们就用不太标准的“你好”“谢谢”等中文主动跟我们打招呼,脸上都带着友好和幸福的表情。
都洛姆村位于三级电站施工区域附近, 是南欧江三级电站下游右岸毗邻的一个村寨,人口有200多人,在南欧江三级电站开工建设之前,这里偏僻、贫穷、闭塞,不通公路、无电、无通讯网络。这里的村民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守着几亩山地刀耕火种和手工织布来维持生计,仅能勉强维持温饱,日子过得拮据而清苦。
随着南欧江三级电站工程建设的逐步展开,各参加单位的用工人数也逐渐增加,都洛姆村的一些村民都相继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
今天有幸陪我们进村的阿洪就是都洛姆村人。据他介绍,2016年6月,他成为三级电站项目部招聘的一名老方员工,主要负责业主营地的园艺维护、日常勤杂等工作。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干活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在他的努力下,营区环境清理的整洁卫生,花草树木收拾的井井有条。后来通过公司组织的园艺方面的专业培训,他很快掌握了操作要领,俨然成了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工作的良好表现得到了项目部领导及员工的认可,阿洪先后两次获得发电公司星级员工的称号,并按规定给予了加薪鼓励。阿洪的工资收入在当地来说绝对能称得上是高薪,工作三年来不但摆脱了贫困,而且还积攒了一笔“不菲”的存款。
如今的都洛姆村村民,已经初步走出贫苦,幸福感爆棚。由于通了路,中外游客进出也方便了,到都洛姆村旅游的也越来越多。由于通了电,许多家庭开着大音响,喝着啤酒,唱着歌,也可以在风扇送来的徐徐凉风中入睡了。
和谐共融,为项目建设提供动力
南欧江畔的山绵延绵亘、险峻挺拔,水灵动清丽,令人神往遐思。山和水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单调与精彩的结合,也就组成了最美的风景。7月15日,我们的摄影小组赶赴南欧江四级电站,去寻找这里不一样的风景。
四级电站项目部的驾驶员阿发在接我们的途中,我们顺便问了下他的情况。阿发说,他来自老挝北部山区,他以前就曾在一家中资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因而会说一点中文,曾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离异后还需抚养二个孩子,日子很是拮据。自南欧江四级电站工程开始建设,他也成功应聘到了南欧江四级电站项目部工作,如今已在项目部工作快三年了。阿发跟我们说道,他不开车的时候,还会积极主动地做一些别的工作,通过在工作中与中方员工的接触学习及项目部组织的培训,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机械、电气修理技术,现在俨然成了一个多面手,他的表现也得到了中方领导及员工的认可,工作一年后,项目部还给他加了薪,2018年4月,还被评选为南欧江二期项目公司的“星级员工”,成为老方员工中的杰出代表。从他幸福的脸上,我们看的到,他如今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
陪同我们的项目部总工程师文胜良感触的说,南欧江四级电站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就大量融入老方员工,为加速中老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工程建设注入了“老挝力量”,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动力。南欧江四级电站通过不间段的开展培训教育提高老方员工的工作技能,使其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现在四级电站项目部的建设团队中,已经达到20多人,如果加上参建各方,老挝籍员工的数量估计也有几百人,在施工现场、移民征地及后勤保障的工程建设各个环节,无不活跃着老方员工的身影,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态移民,见证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7月16日,摄影小组来到了南欧江四级电站左岸汇撇舞移民新村小学。“生态移民,移走了原来的生活轨迹。影响最深远的,还是在孩子们身上……”汇撇舞移民新村小学校长跟我们介绍了小学近两年的变化。在移民新村还没有搬迁之前,原来的汇撇舞村小学条件十分简陋,“往昔破败不堪的教学环境,柴火棍当教鞭,大山的孩子求学不易,孩子们的梦想因为条件差只能是梦想,成为现实简直难上加难。自从南欧江四级电站开始建设后,每年,四级电站项目部都会组织员工到我们学校开展支教和捐赠,真正解决了学校师生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如今,山区孩子们也“梦想成真”,新学校配备有幼儿园、阅览室,操场、厨房、厕所,教师办公室、宿舍、1-5年级各有一间房,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极大改善, 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创造了条件。
据了解,工程开工建设以来,爱心捐赠活动在四级电站已经开展了四十余次,从慰问孤寡老人、贫困村民到节日问候,以及在四级电站内广泛开展“衣旧暖人心”等各项活动,只要是当地群众有困难,四级电站人都会想尽办法给予帮助,并以实际行动播撒电建海投“海文化、暖文化”的种子。
一条路, 让人们走向繁华和幸福
7月18号,我们摄影小组从奔乐前往南欧江七级电站,93公里崎岖蜿蜒的进场公路上,一路颠簸晃动,历经4个多小时才到达工地。
当天晚上在吃饭时,我们把一路的经历向七级电站项目联合党支部书记冉龙武进行了述说。冉书记笑着跟我们说,虽然进场公路路况条件没有那么好,你们可别小看这93公里进场公路,它可是我们的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在老挝的雨季,最怕的不是别的,就是这条93公里的路,维护、保通任务十分严峻。作为七级电站唯一的陆路公路,进场公路对七级电站各类设备物资的运输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条蜿蜒曲折的道路构成了七级电站的“血脉”,向项目现场输送“血液”,工程建设的所需物资都靠它呢它也是整个流域梯级电站进场路中最长的一条,你不亲自去体验,可感受不到它的厚重。
据冉龙武介绍,为了七级电站当地移民村哈欣村出入交通便捷,南欧江七级电站在建设之初,还为其修通了村庄与进场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在雨季到来时,当地村民倍加珍惜这条路,会自发地维护修好的路,确保不会被雨水冲坏。如今,沿着这条路走,你会不时发现路边新开的小卖铺、餐馆。
“这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道路,更是村民们的致富之路、希望之路和梦想之路,这条路带给我们了动力,有了这条路,咱们山区的人就能更近地感受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每遇到项目中方人员,项目部的司机阿龙都会用汉语动情地说。
当我们在村里进行拍摄时,当地村民用中文主动与我们打招呼“中国朋友,你们好”。
“要致富,就修路”,随着南欧江七级电站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所建道路状况的不断完善,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及大改善。畅通的道路大大促进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经济发展,居民种植的香蕉、橡胶、稻谷、牛羊等作物牲畜能及时运送出去,甚至有生意人直接到村寨中收购,极大刺激了当地经济。这样看来,这条条道路,不仅满足了项目生产物资的供给,促进当地发展,更像是一条丝带,连接着中老两国深厚的情谊。
结语
通过近一个月的拍摄, 摄影小组圆满完成了任务,拍摄的一幅幅照片铺展出了南欧江独特的秀色光景和美丽,也见证了项目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给当地民众生活带来的可喜改变。看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南欧江电站大坝,拍摄小组成员们在工作当中也收获了满足感和幸福感。
七月, 南欧江畔,占芭花香,中老友谊,一路芬芳。中国电建的员工将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在“一带一路”的广阔画卷中,与老挝人民共同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
正在建设中的南欧江二期一级水电站
正在建设中的南欧江二期三级水电站
正在建设中的南欧江二期四级水电站
正在建设中的南欧江二期七级水电站
南欧江一级电站惠楼移民新村
南欧江七级电站大东移民新村
移民新村新教室里的孩子们
洋溢着幸福笑容的当地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