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发射计划发布。2021年,我国计划发射风云四号B星和风云三号E星2颗卫星,并在此基础上,“十四五”时期还要再发射5颗风云气象卫星。
据了解,风云气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研制。今年计划发射的两颗卫星已经完成研制,正在进行出厂前的检查工作。这意味着今年我国即将拥有风云四号系列卫星首颗业务星,世界也将迎来首颗晨昏轨道气象卫星。
今年发射“风云”两星 首颗晨昏星世界期待
风云四号B星是风云四号系列卫星的第二颗卫星,也是该系列第一颗业务卫星。即将发射的风云四号B星在风云四号A星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
航天科技八院509所气象与环境总体室副主任陈晓杰介绍,B星最大的不同是新增了一台快速成像仪。该仪器使卫星的测量分辨率达到250米,比A星提高了1倍。借助该仪器,B星可以更快速地对地球扫描成像,进行优于1分钟间隔的区域高分辨率昼夜连续监测,将在短时天气预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仪器的成功应用将验证一批前沿技术,为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实现更大跨越积累先期经验。
风云三号E星是风云三号系列卫星的第五颗卫星。在保持高精度全球成像和大气垂直观测能力的基础上,将有效提高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精度和时效,进一步提升风云卫星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风云三号E星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晨昏轨道实现业务运行的极轨卫星,有效弥补当前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的不足,会对数值预报有极大的支撑作用。
在卫星研制方面,由于E星轨道不同,带来了诸多新的设计约束和要求,增加了卫星的研制难度。“我们很重视E星的设计研制工作。由于我国风云卫星数据全球共享,E星也将是世界首颗晨昏星,很多国际气象学者在期待E星的数据。”陈晓杰说。
7颗卫星“十四五”亮相 降水星、光学星、微波星入列
我国现有7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十四五”时期计划再发射7颗风云卫星。
今年,两颗风云卫星入列后,我国气象卫星观测能力将迎来大幅提升。风云四号A、B两颗卫星将实现更为灵活的双星组网观测,有望带来高频次天气观测能力的跃升。拿台风天气来说,台风到来时,其中一颗卫星可以“专职”去观测台风,从而增加针对台风的观测频次;借助新增的快速成像仪,可以快速完成台风影响区域的观测,还可以用其他仪器观测台风周围无云区域,获取大气三维温湿度分布情况。
受太阳东升西落的影响,早晨和黄昏往往是一天中天气变化较为剧烈的时期,世界首颗晨昏星风云三号E星的作用是把这两个“临界点”的大气现象记录下来,提供更加丰富准确的观测数据,供气象学者破解更多气象密码。
据了解,除了今年即将发射风云四号B星和风云三号E星,我国在“十四五”时期还计划发射5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3颗属于风云三号系列,包括1颗降水卫星。这颗卫星主要用于观测低纬度的降水情况,由于轨道特殊,将面临新的技术难题。另外2颗卫星属于风云四号系列,这一时期,风云四号光学卫星将完成跨越式发展,风云四号微波卫星也有望亮相。
研制、应用同步发展 合力挖潜风云卫星
伴随着风云气象卫星研制的快速步伐,风云卫星应用水平也在大步向前。在去年召开的国际气象卫星协调组织(CGMS)第48届组会上,针对二区协(亚洲)和五区协(西南太平洋)卫星用户的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指出,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服务处于领先位置。在新一代静止卫星用户应用准备和支撑方面,中国未来即将发射的风云四号B星处于第一位置;在极轨卫星关注度和获取率及在天气、水文监测和预报业务的应用方面,风云卫星数据中心处于第一位置。
当前,我国航天、气象等领域正努力助推气象卫星应用能力最大化。去年,509所代表八院入股星地通公司,旨在实现星地通公司从用户需求、卫星制造到地面应用的全产业链贯通。此前航天科技集团也提出,将“以气象卫星研制和应用同步发展为目标,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气象和航天事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去年10月,许健民气象卫星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主要面向遥感卫星及应用系统关键技术、新方法和基础理论,集应用研究与基础理论于一体,汇聚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资源共享,为建设气象强国和航天强国贡献力量。
据悉,在卫星数据应用方面,未来要实施风云卫星应用先行计划,着力解决风云卫星工程应用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要使更多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部门和领域都能更好地使用风云卫星资料,将风云卫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