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鼓舞》是世代流传在西盟佤族村村寨寨的传统舞蹈,是西盟县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佤族木鼓,在佤语中称为“克罗”,是佤族的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是佤族人心目中可以通天的神器。它源于母系社会中对祖先的图腾崇拜,在每个佤族村寨都建有木鼓房,供奉着木鼓。佤族人的一系列祭祀仪式活动几乎都围绕木鼓展开。佤族过新水节,所接到的第一桶新水,首先要献祭给木鼓;过新米节,第一碗新米也要献祭给木鼓;猎头祭祀、剽牛、砍牛尾巴等均以木鼓为中心,木鼓已成为佤族节日庆典中必不可少的乐器和道具。
佤族人从拉木鼓、敲木鼓的动作中,佤族人编创出了《木鼓舞》。《木鼓舞》是以木鼓为中心,形成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舞蹈,过去总是在出征决战、祭拜木依吉等重大的集体活动中跳起。随着时代发展,《木鼓舞》的娱乐性逐渐增强,佤族的节庆活动中少不了《木鼓舞》。
《木鼓舞》是集体舞蹈,每个木鼓二至四人合敲,手持木槌敲打,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调。《木鼓舞》的基本动作是双脚立与肩宽,半蹲半俯、送胯转身,时而抬起右脚成“三道弯”伸缩三次,时而抬起左脚,挥舞木槌自转一周。表演到高潮时,动作幅度增大,围着木鼓狂舞,鼓点更加激烈,鼓声浑厚、浓重而有力。舞蹈动作扎实、古朴、粗犷、风格独特,民族特色十分浓郁,充分体现了佤族人民彪悍、豪迈、奔放、热烈的民族气质。
《木鼓舞》贯穿佤族民族演变、发展的全过程,再现佤族历史风俗文化,也折射着佤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木鼓舞》作为西盟佤族形象的标志走出西盟、走出云南、走向世界,多次在省内外、国内外风情展演,产生较大的影响,在2013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