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长度(Telomere length, TL)是生物衰老的重要标志物,除基因多态性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外,生命早期的不良暴露可能也与生命后期的衰老加速有关。现有针对童年期不良经历和TL关系的研究产生了较为矛盾的结果,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的对象在性别结构上存在差异,男女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固有的差异都可能会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差。此外,生命早期不良经历如何对生命后期的衰老产生远端影响尚不清楚。根据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心理和社会因素作为可改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又同时与生命早期不良经历和衰老有关,可能介导了童年期不良经历与TL之间的关联。
对此问题,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足云团队于2024年5月5日在Top期刊Advanced Science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ex-specific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Accelerated Biological Aging”的原创性研究,证实了童年期不良经历与端粒缩短之间的性别差异,并提示了不良生活方式和精神障碍在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该研究发现,童年期不良经历(身体忽视、身体虐待、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性虐待)除情感忽视外,均与TL缩短显著相关,且存在剂量-反应相关性,即不良经历累积数量越多,对TL缩短影响更大。由于TL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研究团队还将TL的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 PRS)作为协变量纳入,结果并未改变。此外,身体虐待和性虐待与TL缩短的关联在所有不良经历中最为显著。
该研究重点探讨了童年期不良经历与端粒缩短之间的性别差异。性别分层结果显示,在女性中,几乎所有童年期不良经历均与TL缩短存在显著关联,而男性中仅身体虐待存在关联。不良经历的累积得分和身体虐待与性别存在显著交互作用。
基于此,研究团队进一步在女性中探索了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不规律运动、身体质量指数)和精神障碍(抑郁、焦虑、失眠)在此关联中的中介作用,发现不良生活方式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TL的关系中介导了4.1%至18.5%,介导比例最大的是性虐待(18.5%)和身体虐待(11.8%)。精神障碍在童年期不良经历与TL的关系中介导了5.1%至11.2%,介导比例最大的是性虐待(11.2%)。
综上所述,该研究发现了童年期不良经历和TL缩短之间的性别特异性关联;与男性相比,童年不幸的女性更可能有较短的TL。此外,不良生活方式和精神障碍部分介导了女性中的关联,尤其是在身体虐待和性虐待方面。这些发现强调了行为和心理干预在促进有童年期不良经历的女性健康老龄化方面的重要性。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兼聘教授刘足云,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及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王笑峰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研究生俞洁和本科生浦凡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杨淦、博士后张静芸、博士研究生曹星琦、复旦大学博士后郝萌、张辉、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丽君教授、安徽医科大学万宇辉教授也为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374180)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来源:iNature)
原文出处:Yu J, Pu F, Yang G, Hao M, Zhang H, Zhang J, Cao X, Zhu L, Wan Y, Wang X, Liu Z. Sex-Specific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Accelerated Biological Aging. Adv Sci (Weinh). 2024 May 5:e2309346. doi: 10.1002/advs.20230934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704685.
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704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