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旅游
联系我们
中-老信息网 磨憨 中-老{云南勐腊}磨憨磨丁经济信息网
地址: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电子商贸城
电话:13578111921
传真:15936500118
联系人:段成生 凌灵
邮箱:547776269@qq.com
网址:http://www.zgmh.net
老挝入境信息服务
老挝入境信息服务
嘎栋老街信息资询
嘎栋老街信息资询
赶摆招商13035985198普总
 
中老旅游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老旅游 > 中老旅游 > 全文

何以润天山 丝路话“新”篇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4/10/23 10:41:37    来源:国家文物局
分享到: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丝路廊道上的交往交流交融弦歌不辍,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深深蕴含其中。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及考察新疆时重要讲话精神,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网信委共同指导的“何以中国·五星出东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于10月19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交河故城启动。启动仪式上,来自文物、文化等领域的嘉宾通过情景讲述,展现文化润疆成效,阐释新疆在中华文明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一脉润天山》

于志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副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

于志勇介绍,“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于1995年出土于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其中的“五星”“东方”,是古代中国天文星占的名词术语。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观天文、授历法,由皇家史官掌管,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五星”锦护臂的出土,实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边疆的有效治理,也从侧面反映出,各民族在两千年前,就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交融,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特殊魅力和突出的统一性。

除了“五星织锦”,尼雅遗址还出土了《苍颉篇》残简,这是当时识习汉字的启蒙教材,相当于现在的小学课本。

这件珍贵文物清晰地揭示,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广袤地域,汉字就成为官方行政的通用语言文字。

考古发现的流沙坠简,还透露出有趣的史实——在汉代,丝绸之路南道上绿洲古国的王公贵族们相互间赠送礼品的礼单,居然是用汉文写成。可以想见,伴随着丝绸之路文化交往交流的频繁,语言的识习、使用,日益显得重要。  

“中国人一生都有一个回家的执念,尤其是在外的游子。”于志勇将土尔扈特银印背后一个民族历经千险,万里归途的暖心故事娓娓道来。

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等从伏尔加河东归祖国,途中付出了巨大牺牲。清政府举全国之力,调拨物资,及时赈济优恤,有效安置。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北疆美丽的牧场,拥抱了这些东归的游子。乾隆皇帝为昭告此壮举,颁赐嘉奖,并在承德刻碑立石以示纪念。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博物馆曾感慨:“土尔扈特部都去了100多年了,最终还是义无反顾要回到祖国,这真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和向心力。”

《丝路通万里》

陈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陈凌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丝绸之路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他为大家展示了两件珍贵文物。一件是国家一级文物“汉归义羌长”印,这是汉中央政府颁发给龟兹地区羌人首领的印信,表明以羌人为代表的新疆地区古代人群高度认同中央政府。

陈凌解释,印章在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乌什喀特古城发现,可推断这里曾经是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治理西域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第二个治所它乾城。

陈凌展示的第二件文物是一件出土于巴州卓尔库特古城的卜骨。卜骨在中原商周时期广为流行,这件卜骨说明中原地区的占卜传统被完整地介绍到了新疆地区。

“巴州卓尔库特古城还出土了朱漆大柱、骨博具、五铢钱等遗物。其中朱漆大柱在新疆是首次发现。柱子直径将近30厘米,与唐长安城大明宫最大建筑麟德殿的柱子相差不多。可以推测出卓尔库特古城建筑的规模。”陈凌说。有学者认为,这个古城应该就是汉代设立的第一处西域都护府乌垒城所在。

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此后历代中央政府行使对新疆地区的有效治理。这不仅表现在大量的具体遗址、遗物等物质载体之上,也反映在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上。

陈凌用“万里同文”这个词,来勾勒概括2000多年来那段壮阔的历史。

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有效治理极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中华民族以博大的胸怀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也向世界贡献了东方智慧——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情系吐鲁番》

徐东良

吐鲁番学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今年是徐东良在交河故城从事文物工作的第32个年头。

“大家刚刚进来时,经过了官署区。上面看着‘平平无奇’, 底部却‘暗藏玄机’。”他介绍道,官署区底部有台阶及左右耳室,有地道通往中心大道,四通八达,相当于现在城市中的地铁。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土建筑,古人直接在土地层向下掏挖而成,先打井、再建房,井口在房顶上。 古井与室内相通,湿气上升形成天然的“空调”,完美解决了生活在吐鲁番地面高温难耐的问题,这里也成了2000年前陆上丝绸之路的大货仓。

交河故城见证了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的历史变迁,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

历史上大家所熟知的班超、玄奘都来过交河故城。古人同样喜欢日落,他们没有相机,就通过作诗留下美丽瞬间。“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现在大家旅行都爱‘盖章集戳’留念,其实早在唐朝就出现了。”徐东良展示手中的“过所”,它相当于古代的“护照”。交河故城是丝路重镇,来往贸易,必须持有“过所”。

这份“过所”的使用人是唐代商人石染典,他这趟行程“打卡”五处关隘。各地的“守捉”,类似于现在“边检” 人员,他们对“过所”上的“驴十头”等数量严格核对,制度很完善。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交河故城,嘱咐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如今,“夜游交河”的举办让交河故城焕发新生。“来交河吧,就这样让你穿越时空,一眼千年。 ”

李刚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馆员

李刚为大家讲述的是吐鲁番的地下明珠。他手持一瓶雪山水,告诉大家它的“来历”——并非从山上采集,而是取自吐鲁番的坎儿井。坎儿井地下部分超过3400公里,又被称为“地下水长城”。

吐鲁番有火洲之称,气候炎热、干旱,想引雪山水灌溉,在途中很容易蒸发、被沙漠吞噬。我们的先辈们想到了从地下引水,开凿坎儿井,使“沙漠变绿洲”。

当时没有先进的测量工具,挖掘又需保持直线,这难不倒先辈,他们把油灯放在身后,照着自己的影子挖。

坎儿井最大的亮点,是“活着”。今年9月,坎儿井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目前吐鲁番1200多条坎儿井中仍有近190条保持水流,灌溉着约10万亩农田。在家家通自来水的今天,吐鲁番的人民仍然在用坎儿井的水泡茶、做馕、灌溉葡萄园。老百姓说,“坎儿井水浇灌的葡萄,更甜。” 这种甜,是智慧的甜、生态的甜、传承的甜!

2022年,总书记在吐鲁番考察时曾说“多么富饶的一个地方,瓜果飘香。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讲到此,李刚坚定地说: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坎儿井这一“活态”的文物和普遍使用的水利设施,保护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生态智慧,延长其使用寿命,让吐鲁番长长久久在坎儿井的浇灌下,“瓜果飘香”。

《仗剑扶犁》

顾晨叶

新疆军垦博物馆讲解员

顾晨叶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工作的17年里,每天都被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照片和展品感动着。

她在现场给大家介绍了两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一件补丁摞补丁的军大衣,是军垦老战士王德明穿过的。军大衣上共有296块大大小小的补丁,已经看不出来它原来的样子了。在20世纪50年代垦荒最艰苦的岁月,为了节约资金,发展工业,第一批兵团战士两三年领一套棉服,军服也从双层改为单层,甚至取消了衣领、口袋和帽檐,这样每人每年能省下90多块钱,全部投入到新疆建设。这件军大衣不仅承载了那段筚路蓝缕的历史,也是兵团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生动写照。

另一件文物,是用炮弹壳制成的开荒工具。一根木棍和一块铁板组成坎土曼,干活时是农具,吃饭时是餐具,用最原始的工具在茫茫戈壁上创造了人间奇迹。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军垦博物馆考察,顾晨叶有幸现场讲解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

总书记的深情勉励,让顾晨叶深感自豪:“我是在石河子生长的“兵团三代”。兵团精神在一代代兵团人的血液中流淌,它永不过时。”

上一篇: 居民医保断缴后有哪些影响?这7个问题一定要了解
下一篇: 哪些医疗费用能报销?医保“三目录”告诉您!
免责声明:凡注明文章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以及立场。“信息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站”发布,可与“本网站客户微信号wxid_y4scjxy7h8il22”联系,本公众号可立即将其撤除。
扫一扫

扫一扫
老挝入境信息服务

服务热线
135781119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