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国内科研机构,联合法国、瑞典、英国等多国科学家,借助脑成像、空间转录组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深入解析了大脑细胞类型多样性、联接规律、发育进化规律及脑疾病分子机制,实现了从啮齿类到灵长类的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绘制的跨越。十项重要成果在《细胞》(Cell)、《神经元》(Neuron)等国际学术期刊上集中发表,系列成果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介观脑图谱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大脑智能起源于神经细胞的多样性、神经联接的复杂性,探究其本质是脑科学研究的战略制高点。为破解感知、运动、学习记忆和决策等重要脑功能的运作密码,脑图谱研究致力于绘制高精度的“大脑地图”——精确定位神经细胞、解析神经网络联接规律,从而为理解脑功能机制、攻克脑疾病及研发类脑智能提供重要支撑。
自神经科学前驱拉蒙-卡哈尔创立神经元学说以来,绘制精细人脑图谱一直是科学界的终极目标之一。哺乳动物大脑的复杂性超乎想象,人脑包含近千亿神经元和上万亿神经连接,其高度的多样性、动态演化特性和物种差异,为全面解析“大脑奥秘”带来了巨大挑战。单细胞多组学测序、高通量全脑成像、新型生物信息学工具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突破,正为绘制精细脑图谱进而理解神经网络的基本组织原则提供强大支撑。
此次集中发布的系列成果覆盖爬行类、鸟类、啮齿类、非人灵长类和人类等关键物种,整合了转录组、联接组等多模态数据,进一步扩充了国际脑图谱在跨物种比较和时空动态解析方面的内涵;与以往成果的点上突破不同,本次系列成果以“自主技术迭代”为牵引,推进建立了从“环路解析-进化解密-疾病解码”的研究体系,有望推动实现从“结构到功能”的质的跨越,为解密大脑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关键手段。
1、脑图谱赋能神经环路功能解析。近期成果在神经联接图谱绘制技术,感知、意识与记忆等关键脑功能的神经环路解析上取得系列突破。在技术开发方面,基于此前自主研发的首次实现猕猴全脑微米分辨三维成像的超高速VISoR技术,进一步开发了blockface-VISoR成像系统,结合优化的全身透明化流程ARCHmap,实现了40小时内成年小鼠全身均一微米分辨三维成像,解析了全身不同类型周围神经的精细结构和单纤维投射路径,建立了周围神经联接图谱研究的新范式;率先建立灵长类大脑神经细胞类型特异性标记、神经活性调控及观测的工具集,突破了传统转基因模型的局限性,为探讨灵长类脑结构、脑认知及未来精准靶向脑疾病治疗提供了关键技术,标志着灵长类脑科学进入了精准细胞类型研究新阶段。在感知方面,利用病毒示踪、亚微米分辨连续精准三维成像技术(fMOST)和单细胞重构技术,全面揭示了小鼠脊髓投射神经元与脑内中继神经元的投射模式及联接规律,发现其通过“并行-发散-汇聚”模式构建“信息高速公路”,为理解疼痛、瘙痒、触觉等的感知机制提供全新结构框架。在意识基础方面,发现猕猴屏状核内部在前后轴方向存在广泛联系,与小脑外所有皮层和皮层下脑区相连,是大脑的连接中枢,为理解灵长类意识产生的多模态信息整合机制奠定了结构基础。在认知决策的神经结构基础方面,利用自主研发的大体积猕猴全脑亚微米分辨连续精准三维成像技术(LV-fMOST)和Gapr神经元追踪系统,重构了猕猴前额叶皮层中主要亚区的2231个投射神经元,揭示了猕猴前额叶皮层存在“精简高效”神经联接模式,实现了精准、模块化的信息处理策略,为剖析灵长类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基本框架。
2、脑图谱赋能脑进化与发育特性解析。科研人员利用Stereo-Seq空间转录组技术,在细胞类型及神经联接的演化上,通过比较进化关键节点物种(龟、鸟、小鼠、猕猴等)端脑与小脑细胞图谱,揭示GABA能神经元在脊椎动物的演化中高度保守,同时发现鸟类小脑特异性地存在与运动功能相关的浦肯野细胞亚型,在时空维度上解析了羊膜动物脑细胞类型的演化轨迹,为揭示生命智慧涌现的底层规律建立了全新研究范式;发现猕猴屏状核存在4个亚区,且不同亚区存在特定的灵长类特异细胞类型,并与大脑不同的功能脑区相联接,揭示了屏状核在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扩展和特化。在演化与发育的关系层面上,首次绘制小鼠脑发育时空基因表达图谱,为大脑发育研究提供了全面的时空转录组资源,还为神经发育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揭示了哺乳动物下丘脑在模式生成机制和神经元谱系等方面的进化保守性,发现了人类下丘脑神经元在四个方面的进化特征,为理解下丘脑发育、功能、疾病及演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发现了灵长类轴突终末覆盖精准度显著高于小鼠,具备更高效的空间特异性信息处理,颠覆了“脑容量扩大伴随神经元联接扩张”的传统认知。
3、脑图谱赋能脑疾病机制解析。研究人员利用Stereo-Seq空间转录组技术,首次绘制正常人及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海马的单细胞分辨率空间转录图谱,发现了病理性小型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海马伞区域的高度富集及细胞通讯增强,解析了Aβ微环境分子变化,为AD病理研究提供了更精细、系统的分子机制解析,并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首次绘制小鼠脑出血后超急性期至恢复期的时空动态分子图谱,揭秘脑出血损伤与修复进程,阐明了以胶质细胞为代表的多种细胞类型在组织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新药开发和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脑图谱大科学计划”)是科技部重点培育的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当前,脑图谱大科学计划的研究目标已从小型动物迈进到绘制非人灵长类介观脑图谱的关键阶段,稳步向着绘制人脑介观图谱的最高目标迈进。
下一步,脑图谱大科学计划将依托脑图谱研究国际联盟,持续扩大国际合作,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的交流合作;建立脑图谱技术共享平台,推动同步辐射X射线神经示踪技术、单细胞时空多组学技术、AI算法和系统等新技术研发;整合大脑细胞图谱、联接图谱和不同尺度或分辨率的多模态数据,建立AI辅助的数据采集、分析、解释和验证手段,构建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的“脑图谱数据库”,为探索人类大脑奥秘提供关键基础,推动实现“认识脑、模拟脑、保护脑”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