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60年来,中国和老挝在文化、教育领域深入交流合作,增进了两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之间的了解,奠定了两国世代友好的深厚根基。我们继续来看特别报道《老挝留学生眼中的铁杆情谊》。
杜凯康:大家好,我今天特别开心,我和我的老挝同学来到位于广西南宁的这所老挝“六七”学校,这所学校对于我们老挝人来说是有着特殊和温暖的含义的。
“六七”学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无偿援助老挝在南宁建设的一所老挝“中央干部子弟学校”,因老中双方于1967年确定创办该校而得名。当时老挝处在抗美救国时期,老挝政府为了让领导人集中精力领导救国斗争,把我们老挝的干部子弟学校搬到中国南宁。“六七”学校开设有幼儿班、小学一至六年级,设置有医务室、阅览室、运动场等。
原老挝“六七”学校中方工作人员 梁德暹:从各个单位调来的员工总共有50个,好好地为老挝师生服务。
为了充实这些老挝孩子的业余生活,中方工作人员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还安排他们外出考察,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尽管当时南宁的各类物资不是很丰富,但中方一直都是尽全力向老挝师生提供最好的后勤保障。
原老挝“六七”学校中方工作人员 谭支生:老挝学校的小朋友来了,我们都是当做我们的小孩一样关心、爱护他们,每天的每餐都不重复的,特面粉、特面条、鸡、鸭肉都是很保证。
1976年,老挝取得抗美斗争胜利,“六七”学校迁回老挝国内。期间,“六七”学校累计培养老挝学生1074人。今天,很多“六七”校友已成为老挝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吉马泥,第一批在位于南宁的“六七”学校就读的学生。他说,在这里的5年学习时光,永生难忘,南宁是他的第二故乡。
老挝“六七”学校校友会副会长 吉马泥:在“六七”学校我喜欢打乒乒乓球,广西南宁“六七”学校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感谢你们对于我们老挝人民的大力支持,我永远怀念,永远感谢你们,看见你们感觉我的年纪又年轻了。祝老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祝中老友谊万古常青!
这么多年来,“六七”学校承载的老中两国教育交流合作传统生生不息。在广西民族大学,自从1986年招收第一批留学生以来,一共有4200多名老挝留学生来到这里读书,占东盟留学生总人数的20%。
杜凯康:这里就是我读书的广西民族大学,在民族博物馆里面,他们经常会举办一些很有特色的活动,让大家更了解中国和东盟10国的民族文化。今天我就穿上了老挝的“卡边儿”来参加民族文化实践课。
课堂上,老师介绍了壮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教大家认识中草药、一针一线缝制香囊……这样的课堂生动、有趣,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今年是我在广西民族大学留学的第3年,我感觉学校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多元文化的交融,有很多“汉语+”的实用性课程给我们留学生选择,比如“汉语+经贸“、“汉语+旅游”等等;在课余时间,学校也会经常组织我们参加经典诵读大赛、人文交流实践等活动。
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 周艳鲜:我们非常注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组织你们走出课堂,走到中国广大的天地去,了解中国的更多实际的情况,希望你们能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教育搭起了老挝和中国人民之间的心灵之桥、友谊之桥,2019年,老挝在中国的留学生有1.5万人,在全球排名第八。在老挝,会中文的人就业机会更多,收入也更好,孔子学院连续多年新学期开课报名火爆。我来广西留学之前,也在孔子学院学了两年汉语。我的老师告诉我,去年孔子学院招收了1000多位新生,创历史新高。
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方教师 陈钟玲:老挝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是在2010年成立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6000多人次老挝人民学习汉语。今年老挝教育体育部正式批准我们孔院开设了这个汉语师范本科专业,预计在10月下旬开学。
54年前,老中师生在“六七”学校种下的小树苗,现在已经长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54年后,我和很多老挝留学生一起,在中国学习到了不同学科的最新知识,感受到牢不可破的老中命运共同体建设让老中兄弟般的情谊愈发深厚。
历史可以告诉今天,老中真诚相交,友谊历久弥坚;历史也可以告诉未来,老中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友谊的传递将永不停息!
来源 | 广西新闻频道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