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活动 (记者 王承吉 摄)
普洱日报讯(云南日报记者 沈浩)几天前,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榜单中,普洱市荣获“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去年,普洱市引进省外投资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作为“一市连三国”的边疆民族地区,普洱多年来持续打造让群众和投资者均有安全感的发展环境。
文化多元和生物多样性是普洱的名片,也塑造了“包容开放、团结拼搏”的普洱精神。近年来,普洱市各族群众弘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传统,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市呈现出一派边境和谐安定、城乡文明向善、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气象,不仅让前来投资兴业的投资者和度假观光的游客安心,也让生活在普洱的各族群众感受到更多安全感。
民族团结
“是非地”成幸福地
普洱有26个民族,14个世居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是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大观园。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直过民族”聚居区,在普洱,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哈尼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这里每年以哈尼文化为主题打造的国际双胞胎文化旅游节,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耀眼绽放。记者走进龙坝镇竜宾村的几个村民小组,感受民族团结、携手奋斗给这里带来的新变化。
“这里曾被称为黑树林地区,过去是争,现在是比,大家比发展。”竜宾村党总支书记周新平说,位于墨江、红河、绿春、元江4县接合部的哀牢山纵谷地带,曾经一度因矛盾纠纷被列为民族问题热点地区。过去因为没有像样的产业,要过日子只能靠资源,所以就争山争地争水,现在好了,荒坡开发成了茶园,政府还建设了水库等基础设施,大家团结一心奔小康。
记者来到黑树林村民小组时天色已黑,但这里仍像个小镇一样热闹,集市的街道开起了不少小商店,还有村民开设娱乐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这里是不同州市的交界地带,现在实行联防联调会议制度,有什么矛盾纠纷大家都协商解决,治安环境好了,集市也热闹起来了。”村民胡培清说,元江、墨江、红河3县每年轮流举办黑树林地区和谐工程建设暨民族团结联谊会,成为边界各族群众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纽带。
在路细村民小组,一栋栋崭新的安居房拔地而起。全村94户村民,重建新房的有61户,目前已有近半数搬迁入住,全村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住上了新房。居住条件好了,村民更加注意新家园的人居环境,每月组织村民进行三次集体卫生大扫除。“大家齐心协力,把村子建得越来越好。”村民周梦陆三年前建起了两层新房,一到晚上,村民们聚在他家里拉家常、说新事。
昔日的“是非地”如今盛开“民族团结和谐花”,普洱市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七进”活动,不断挖掘推广民间世代传承的“宾弄赛嗨”各民族团结互助传统,各族群众充分展现了开朗、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去年经国家民委考核验收,决定命名普洱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
文明创建
“小网格”有大作用
汽车礼让行人,志愿服务暖心,小区管理规范……普洱正在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对标对表,全面提升,文明新风扑面,市民和游客赞誉有加。
“我们社区做到‘两委’班子包片负责8个居民网格,社区党总支书记带头联系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的居民小区,每位班子成员负责2个网格大片,不定期走访网格,边宣传边排查边化解。”倒生根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亚玲说。
倒生根社区位于市中心城区,按照便于管理的原则及街道、小区等界限设置实际,将社区划分为8个网格,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挂任网格长,把社区党支部书记、党员、热心社区建设的志愿者聘为网格管理员,将管理责任落实到网格、居民小区和楼栋,建立了“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社区便民服务大厅—社区网格—居民小区—楼栋”五级管理体系,形成了一级管一级、五级联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格局。
明确了网格长和网格管理员工作职责。网格管理员按要求经常走访小区、楼栋,做到了“三活四清五到家”,即成为社区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对社区内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经常走访到家、各类意见听到家、建立感情心到家、细致工作做到家、好事实事办到家。网格长及时听取网格管理员有关情况汇报、及时研究和协调处理管理工作中的困难问题。推行网格化管理后,社区哪里需要提供服务、哪里有管理空缺,很快就通过网格管理员反映到网格长处。
“现在路灯坏了、井盖坏了,哪条路滑老人行走不安全,只要向网格管理员反映,这些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夜间少了打架斗殴的人群,少了飙车的噪音,这样风清气正的好环境,我们社区居民感到很踏实。”家住曙光小区的居民吴德邦说。
目前,普洱市文明创建行动深入人心,形成创文长效机制,健全“挂社包街联片帮点”责任制、“周五环境综合整治日活动”制度和“周六集中志愿服务活动日”制度,对城市综合环境进行网格化治理,持续开展创建宣传、环境综合整治、文明交通等志愿服务活动。文明普洱,让更多城市生活更美好。
边境和谐
新机制守护新家园
兴边富民树立良好“国门”形象。普洱市“一市连三国”边境线长达486公里,对此,普洱创新边境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努力让边境群众乐享平安生活。去年,在全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中,普洱市综合满意率排名第二。
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是一个边境村寨,清晨,随着村子里的大喇叭响起。村民们身着统一的迷彩服自发地聚集在小广场上,跟随着“立正、稍息”的口令开始出早操、唱红歌,绕村跑步巡逻后,各自回家清扫自家庭院,期间还有专人挨户巡查,记录考勤、打分,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这样的场景在普洱市的边境村寨随处可见。为提升边境地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西盟县在村民小组中成立“脱贫工作委员会”,对农户数量在100户以下的村民小组设委员5名;户数达100户以上村民小组设委员7名,推荐选举产生宣传、生产、生活、治安等委员,在村村寨寨建起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目前,普洱在全市村村寨寨推广这一创新举措,乡村治理新机制让群众看到广大乡村由内而外的新风貌。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创新边境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普洱市依托脱贫攻坚取得的新成果,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边疆各族群众享有更多安全感。去年,全市精准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761支、队员2869人,并选派761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全覆盖举办各级驻村扶贫工作业务培训;深化村集体经济覆盖提升行动计划,推进集体经济“优质覆盖”,993个村全部有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夯实农村地区发展基础。
给村干部明“底线”亮“红线”,普洱市制定《关于从严从实加强村组干部管理的实施意见》,将村“两委”班子成员任职资格联审延伸至小组干部一级,对任职资格条件和产生程序,遵守党纪党规、法律法规和受党纪政务处分情况等开展全覆盖排查,引导村组干部在制度范围内规范履职,切实提高村组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群众共建美好家园。
记者手记
从民生小事抓起
群众的安全感首先来自切身的生活环境。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普洱市正是在这些民生小事上较真,让群众不断树立起对党和政府形象的信任、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比如文明城市创建中,城市里老旧小区楼道的灯、老街坑洼不平的路等内容得到“微改造”,群众日常生活更舒坦了,安全感自然也差不了,这也充分体现了民生无小事的道理。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对未来没有“小确幸”,群众的安全感也将无从谈起。普洱作为边疆欠发达地区,采访中经常能听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乡亲们讲起过去的苦日子,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乡亲们忆苦思甜的同时也感到踏实。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才能让和谐安全常驻群众心间。
(云南日报记者 沈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