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銮寺(Tat Luang) Rasamahavihane,即“皇家佛塔寺”,建于1818年。长期以来一直与琅勃拉邦的皇室有关,但在建造现在的寺庙之前,这里就流传着一些有趣的故事。虽然没有历史证据支持,但传说表明,该遗址上的早期寺庙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国王阿育王派来的佛教传教士的访问。人们发现了12世纪早期的遗迹,但它们可能来自现代泰国北部的一个遗址。该镇的一些最早的寺庙,包括帕萨玛寺(该王国建造的第一座寺庙)和不再存在的Keo Fa寺,都位于该地区。因此,塔銮的声望可能因其靠近这些早期佛教遗址的位置而得到提升,甚至可能因其位于俯瞰广场的高地上而得到提升。
现存的寺庙或佛殿面向东北,建于1818年曼塔图拉国王 (1817-1836 年在位) 统治期间,位于城市南边的一座小山上。寺庙可能部分采用位于Wat Keo Fa附近的菩提树的树枝建造而成。寺庙的风格与Wisunalot寺和 Mai寺相似,中殿上方中央为双面屋顶,另一个较低的屋顶环绕整个建筑。寺庙的东北面和西南面都有山墙。寺庙正面有三扇入口门,宽敞的主厅被双排大型方形模印柱分成三个相应的部分,柱上有喇叭状镀金莲花柱头。寺庙没有门廊或阳台,也没有琅勃拉邦许多寺庙常见的弧形屋顶线。中殿中巨大的青铜镀金佛像是一个焦点。这尊佛像是从距塔銮不远的阿哈姆蒙昆寺(现已废弃)运来的。佛像重约 600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