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特区
联系我们
中-老信息网 磨憨 中-老{云南勐腊}磨憨磨丁经济信息网
地址: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电子商贸城
电话:13578111921
传真:15936500118
联系人:段成生 凌灵
邮箱:547776269@qq.com
网址:http://www.zgmh.net
老挝入境信息服务
老挝入境信息服务
嘎栋老街信息资询
嘎栋老街信息资询
赶摆招商13035985198普总
 
泰缅柬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金三角特区 > 泰缅柬信息 > 全文

明初“袭元旧制”,藏传佛教成为中央王朝与西北边地政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1/10/2 7:01:22    来源:少数民族研究
分享到:

鲁氏家族藏传佛教信仰及所属寺院

元朝为维护统治,在边地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治理策略,极力遵崇藏传佛教,奉行“政教合一”制。明初“袭元旧制”,藏传佛教成为中央王朝与西北边地政治互动的纽带。明王朝对藏传佛教寺院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佛教僧团势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西北边地宗教领袖承担地区“贡使”职责,而明王朝往往奉行对藏地贡使回赐独厚的政策,厚重的“回赐”大量涌入寺院,这对藏传佛教寺院的蓬勃发展给予了重要的经济支撑。甘青土司遵行“政教合一”制,广建佛教寺院,运用宗教力量来统领辖区人民。这些寺院“以世俗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11]98,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单元”。

鲁氏家族迎合时势,施资广建寺院,积极释教,其家族庞大的政治势力,使藏传佛教在此区域影响较大。其修建的寺院,规模较大的有妙因寺、显教寺、感恩寺、东大寺、西大寺、宣化寺等。鲁氏家族对藏传佛教不同教派的信仰表现出多元的信仰态势,萨迦派、格鲁派及噶举派都曾受到崇奉和礼遇。入明后鲁氏最早信奉是的萨迦派,明中叶后对萨迦派、格鲁派和噶举派共同尊崇,明末清初独尊格鲁派。鲁氏家族的家寺显教寺、妙因寺、感恩寺、东大寺等寺院的教派传承,可以体现其家族藏传佛教教派信仰变化的脉络。

1073年吐蕃昆氏家族的后裔衮乔杰波于后藏建立萨迦寺,最后发展成为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萨迦派。约在1212年前,西纳家族的西纳格西投效成吉思汗,萨迦派教法得到元皇室的推崇。据《安多政教史》载,蒙元时期萨迦班智达叔侄一起赴凉州会谈,经连城,被连城景色吸引,在此修建了萨迦派的静修院乔噶林,这也进一步证明萨迦派在13世纪中期就在连城产生影响力了。《甘肃通史》载,萨迦派乔噶林(即连城尕达寺)是藏传佛教传播至甘肃时所建最早寺院。八思巴及其弟子时期,统领天下释教,萨迦派寺院发展迅速,并得到元皇室的大力支持,此时期萨迦派在安多地区传播进入鼎盛时期,据王兰先生考释,萨迦派在安多地区繁盛时期的寺院大概有31座[12]135,其中22座寺院分布在甘肃境内,萨迦派在甘肃地区影响深远。鲁氏为蒙元旧吏,驻扎在甘肃永登一带,结合萨迦派对元代皇室的影响,可论证鲁氏家族最早信奉的是萨迦派。

甘肃连城有句俗语:“先有显教寺,后有连城城”,认为显教寺建造时间较早。显教寺是鲁氏家族最早的一座家寺,其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元初,萨迦班智达叔侄途经连城,在石屏山修建了萨迦派的静修院乔噶林,这是有关藏传佛教在连城地方,甚至在甘肃地区传播的最早的记载。那么萨班路经时,连城一定会有藏传佛教信仰的基础,或者说会有藏传佛教寺院存在,显教寺原寺有可能就存在,或为萨班所建,现在已难考证。赵永红先生认为“永登二寺(即尕达寺和显教寺)”为萨迦班智达所建,是萨迦寺院[13]152。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先生,在1995年考察显教寺后,根据显教寺大殿的建筑格局也认为显教寺最初为萨迦寺院[14]287-288。《永登县志》称显教寺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此说有误。该记载主要受乾隆年间《鲁氏家谱·卷一·纶音》所收录的一道永乐皇帝于九年“礼请”连城地方高僧的敕文的影响[15]93。《明实录·宪宗实录》卷224载:“成化十八年二月辛酉,陕西庄浪卫大通寺番僧劄丹班建寺于本寺东南隅……因来朝贡,乞赐名。诏赐东南隅寺曰显教”。该敕《鲁氏家谱》中也有记载:“成化十八年二月十二日奉礼部尚书周敕赐建寺劄付一道。”因此,显教寺之名,为成化十八年敕赐所来。此外,《明实录·孝宗实录》卷160记载了弘治十三年“显教寺番僧朝贡事宜”,《明实录·孝宗实录》卷178记载了弘治十四年显教寺番僧请“袭其师国师、禅师之职”事宜。可见显教寺在15、16世纪已成为地位较为显著的藏传佛教寺院。格鲁派的兴起,庄浪诸寺跟随教派发展的潮流,纷纷改宗格鲁派,其中就包括显教寺。

永乐五年(1407年)庄浪卫设立了掌管藏汉佛教事务的管理机构僧纲司。此期间,《安多政教史》载:“萨迦派的曲吉坚赞和格鲁派的喇嘛鲁本·桑木旦森格和鲁土司结为供施关系。”[16]127-128《尕达寺寺志》载,明代永乐年间“萨迦派大师曲吉坚赞和格鲁派大师鲁本·桑木旦森格先后来到此山修行传教,以鲁土司(三世鲁土司鲁贤)为首的藏、汉、蒙各族信徒云集此山,虔诚供养二师,在两位大师主持下,在各山峰修建了佛殿……”。这则史料说明,明初萨迦派势力影响仍然很大,格鲁派崛起,教派之间出现融合发展态势。鲁氏家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遵奉不同教派。这一时期,表现了鲁氏家族对萨迦派与格鲁派的共同尊崇。

鲁氏家族另一座家寺“妙因寺”,是明清时鲁氏于其辖区内所建诸多藏传佛教寺院之中心。据《安多政教史》载,妙因寺的前身是一座用来奉祀金刚持佛像的小佛堂,这尊佛像的到来是在鲁氏家族被安置连城后。鲁氏被安插于连城后,妙因寺屡次整修扩建,于宣德二年(1427年)七月,建成了万岁殿,成化七年(1471年)又建成多吉羌殿。妙因寺在宣德二年(1427年)前称“西大通寺”,宣德二年赐名“妙因寺”,正统七年(1442年)赐名“大通寺”,此名沿用最久,清咸丰十年(1860年)时,复称为“妙因寺”。杨善德先生认为,“妙因寺”又称“大通寺”,是因为正统七年(1442年)河桥驿有寺,赐名“大通寺”,其寺毁,搬迁并入“妙音寺”,“妙音寺”遂借名“大通寺”[15]63。古河桥驿是否有寺,是否为“大通寺”,是否寺毁迁入妙因寺,并无史料佐证,仅为杨先生推测。笔者按,妙音寺被称为“大通寺”,这与连城古地名有关,《安多政教史》载,“大通城里有金刚持寺”,此“大通城”即为“甘肃永登县之连城”[16],寺院命名,以地域作为区别标识,是符合古人命名的文化心理。连城以古地名“大通”为区别标识命名的寺院,不仅有大通寺,还有“大通直关寺”(即尕达寺)、大通大寺(即为东大寺)[16],又连城的“大通河”的命名,笔者认为也是源于连城古名“大通城”。

妙因寺的教派传承是很复杂的。据罗文华先生考释,“万岁殿”是妙因寺最早的建筑,殿内壁画设计独特,其中“四臂大黑天宝帐护法两尊大黑天护法神”,该壁画为萨迦派寺庙壁画大门两侧最为常见,因此,可推测此殿壁画的设计受到萨迦派的影响[17]63。又“据《安多政教史》载,(金刚持)佛像的传播是在噶玛派的几位大师中相互递传最后才到了连城的。……妙音寺从土司(蒙元旧吏)建寺角度看应属萨迦派,金刚持又为噶举派最为信奉的本尊之一,从佛像递传角度看初期传承似应为噶举派”[18]66。成化七年,四世鲁鉴又依喇嘛洛登巴所请,在妙因寺修建了多吉羌殿,专为供奉噶举派祖师传下的一尊金刚持像。按“金刚持”为噶举派最为信奉的本尊之一,这说明明中叶鲁氏家族对噶举派比较推崇,噶举派的影响力并未被格鲁派的崛起而淹没,也进一步说明了此时期鲁氏家族教派信仰的多元态势。明末清初,妙因寺改宗为格鲁派寺院。因此,妙因寺教派的传承又可反映该地宗教文化繁盛,藏传佛教教派更迭复杂的特色。

鲁氏家族的属寺全面改宗格鲁派始于17世纪初期,即“鲁家喇嘛”喜饶尼玛建立东大寺后。东大寺,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因在连城妙因寺以东,故名“东大寺”。蒲文成先生认为“该寺先为萨迦派和噶举派寺院,明末清初改宗为格鲁派寺院”。《安多政教史》也载,“过去有许多萨迦派和噶玛派的圣哲到过这儿,他们赠送了许多佛像、佛经和佛塔”。鲁嘉夏仲和他的兄弟土司等延请前世衮卓任堪布并制定寺规,东大寺此后并按格鲁派的做法开始活佛转世。因此,我们认为,在“鲁家喇嘛”喜饶尼玛的助推下,鲁氏家族属寺开始改宗格鲁派教法,其教派思想影响到整个连城。清道光八年(1828年),在鲁土司(即鲁如皋)的旨意下,为其三子(即鲁家堪布)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堪布囊谦(今存囊谦的部分建筑),此时东大寺寺院佛事最为盛兴。《安多政教史》载,六世达赖曾在此寺任过堪布。清同治年后,该寺院渐衰落。

进入大清王朝,随着中央统治的加强,西北地区逐渐走向“郡县化”态势,雍正初年(1723年)庄浪卫改为平番县。清政府强调的“一切政治悉因其俗”,极力推崇藏传佛教,促使格鲁派势力达到极盛,鲁氏家族的属寺妙因寺、显教寺、感恩寺、东大寺等皆先后改宗格鲁派。

上一篇: 9月新增确诊病例较8月增加24.4%
下一篇: 捐100万美元!柬埔寨“巨头”太子集团助力老挝抗疫!
免责声明:凡注明文章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以及立场。“信息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站”发布,可与“本网站客户微信号wxid_y4scjxy7h8il22”联系,本公众号可立即将其撤除。
扫一扫

扫一扫
老挝入境信息服务

服务热线
135781119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