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俄罗斯石油祭出强硬制裁
印度“低价扫货”
俄油进口量增至去年25倍
正值俄乌冲突敏感之际
一向被美西方视作亲密伙伴的印度
却能始终维持与俄传统友好关系
此等外交底气从何而来?
全球新冷战格局之下
莫迪的“外交平衡术”
又能否继续左右逢源?
海天《今日看世界》
“左手买进 右手卖出”
俄乌硝烟下 印度“战略性中立”成意外赢家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集体说“不”。最新的举动是,欧盟就对俄罗斯第六轮制裁达成一致,今年底要断绝掉90%的俄罗斯石油进口。美国则早在今年3月就宣布禁止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包括石油和某些石油产品。
但有的时候,大力未必出奇迹,俄罗斯的经济至今还没垮掉,一方面扩大出口货物以卢布结算的范围,其中就包括西方国家购买天然气、原油时必须使用卢布结算,借此稳定卢布汇率。另外一方面就是寻找新的能源买家,将原油卖出去。而这个新买家之一,就是美国在南亚地区的亲密伙伴——印度。
数据显示,2021年,印度每月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是96万桶。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迄今已经购买了3400万桶,仅刚刚过去的5月份,就买了2400万桶。这相当于,现在印度一个月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已经超过了过去两年从俄罗斯的进口量。而且按照路透社引用的分析报告,印度6月份还会从俄罗斯进口2800万桶石油。一月更比一月高,足足增长28倍。
顶着重重压力,印度还是选择大批量进口俄罗斯石油,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价格低廉!印度目前享受到了俄罗斯开出的八折“福利价”,而且据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的话说,印度还在寻求以每桶低于70美元的超低价进口俄罗斯石油。
根据最新的油价约在每桶120美元来算,这笔买卖一旦达成,印度人就等于用不到六折的价格囤积石油,利润之高让人咋舌。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印度贸易商还会通过将俄油与其他燃料混合,再对它们进行提炼,从而模糊原油的真实来源,再将这些石油高价出口到能源紧缺的欧洲,一买一卖,赚个痛快。
中国外文局
亚太传播中心战略研究部主任 张雪松:
印度之所以敢于“顶风作案”,因为它在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真正做到了“左右逢源”和“两边下注”。所以印度它不是个赌徒,它更像是一个精算师,它精准地拿捏好了美俄两家的心思。
张雪松:我们先从俄罗斯来说,印度其实不管是从武器装备还是能源都严重依赖俄罗斯,那么这并不是印度有求于俄罗斯,而是在俄乌冲突之下,俄罗斯特别需要一个稳定的客户,特别需要像印度这样广袤的市场,手里还有大量钞票可以进行兑换,再加上印度还可以从中渔利,并且还帮助俄罗斯打开了欧盟市场,这真的是俄罗斯求之不得的事情。
张雪松:再看美国,美国心里肯定是不爽的,但是又奈之若何。其实拜登心里非常明白,因为印度跟美国打交道有一个不变的托辞,那就是关键的第三方——中国。毕竟美国已经把中国定位为它的长期的地缘政治挑战,既然如此,长期对手身边得放一个靶子,那么印度就是特别合适。但是印度的角色和它的雄心,绝不仅仅只是当一个棋子,这是双方互有所图的一个表现。
从“不结盟”到“多向结盟”
印度“通吃”东西 打造多边对冲性合作格局
1947年印度独立时,美苏冷战的序幕已经拉开。当时的印度支持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反对美苏冷战,“不结盟”一词最早就是由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所提出。1961年,印度联合南斯拉夫、埃及等国发起“不结盟运动”,成为这个国际组织的领头羊。
但到了196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局势演变,印度倒向苏联的势头日益明显,两国最终在1971年签署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明显偏离了当初的“不结盟政策”。
此后,印度重新调整对外政策,采取更加均衡的大国外交,“不结盟政策”也与时俱进发展。多边外交层面,印度也逐步以“多向结盟”取代“不结盟”传统。如今印度不但是G7+成员、“四方安全对话”成员,也是金砖国家、上合成员国,“通吃”东西,打造多边对冲合作格局。不过,不管政策如何演变,其游走国际舞台、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从未改变,其外交策略的投机性、两面性、实用性也从未改变。
后冷战时代
印度成为美俄争相拉拢的目标
1998年,就在全球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印度突然在48小时内连续进行了5次地下核试验,随后印度宣布自己拥有核武器,成为“有核国家”。而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只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才是被普遍承认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随即对印度实施制裁。
而与印度私交甚笃的俄罗斯,非但没有制裁印度,还趁机加大力度向印度出售武器,借机巩固了本国在印度军火市场份额。2000年10月,普京访问印度,签署《印俄战略伙伴关系宣言》,确立了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奠定21世纪俄印关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走向。长期以来,俄印在军工、核能、反恐以及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基础和潜力不容小觑。
“9·11”事件后,美国为了扩大反恐联盟,南亚大国印度成为美国积极拉拢的对象。美国对印核政策的转变,发生在2005年7月辛格访美期间,美印两国就民用核能合作问题达成了“历史性的”协议。外交辞令的背后,是美国实质上承认了印度期待了22年的核国家地位。
不仅“默许”“纵容”印度拥核,美国还积极加强与印度的军事防务合作。过去20年,美印签署了四个“基础性”军事协议。
从最基本的军事秘密信息分享,到彼此相互开放后勤物流体系,从双方建立加密通讯系统共享实时敏感数据,到印度分享美国高端卫星数据、地图以及其他空间信息。系列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印度至少在理论上,已享有美国“准盟国”的待遇。以莫迪政府2014年上台为重要节点,美印军事合作进入“快车道”。
游走于美俄之间,印度凭借高超的“骑墙”段位,成为国际社会无出其右的“端水大师”。印度通过与俄罗斯稳定发展的关系,获得俄制先进武器和稳定的能源供应;通过与美国深化合作获得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和先进武器。
近年来随着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中印边境对峙等事态影响,印度在中美间对冲的空间被不断压缩。印度也顺势以“中国威胁”为由,来向美欧解释其保持同俄罗斯接触政策的必要性。在国际社会矛盾愈发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这无疑是一场风险极高的“走钢丝”冒险。
中国外文局
亚太传播中心战略研究部主任 张雪松:
这就是印度作为一个中等强国,在国际政治大国环伺之下,特别在地缘政治高危地带,印度能够玩得游刃有余的一点,就是它利用了大国之间的矛盾,也利用了大国之间对印度的予取予求的错综复杂的心理。印度能够做到左右逢源,为自己开辟了这样一个空间,这是印度外交玩得非常灵活和非常精巧的所在。
张雪松: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自身要有价值。印度有一套天然的借口,自己挨着一个强大的邻国——中国。它跟中国之间又有着错综复杂、根深蒂固的边境矛盾,还有过冲突。印度自告奋勇地跳上去,迎合西方遏制中国的“战略心理”。但是中等国家毕竟体量有限,手里运筹的资源和工具也有限。所以印度可以去玩“平衡外交”,但是千万不要“玩火”,比如说像乌克兰,在大国之间刻意地去选边站、去激怒、去刺激身边的邻国,最后玩着玩着不就是“玩火自焚”了吗。
六次失败 初心不改
印度执着谋求“入常”根源何在?
除了在刀尖起舞,印度的“大国雄心”还体现在,对联合国“入常”的执念。作为南亚头号强国,印度的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特别是1990年代改革后,印度进入经济繁荣期,成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新兴经济大国之一。印度自觉已经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亟待提升国际地位,于是开始向联合国五常席位发起挑战。
不过印度的“入常”之路历尽坎坷,六次失败,初心不改,甚至被调侃成为“世界名梗”。印度闯关“入常”为何如此艰难?
首先作为重大议题要修改《联合国宪章》,就必须获取全球2/3的国家支持才能开启“入常”之路。在获得“入常门票”后,印度还要获得15名安理会理事国其中的9票同意才能将进程再度推进。最后才进入到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投票环节,且五常拥有“一票否决权”。
2005年时,印度联合德国、日本和巴西组了个“四国联盟”,要求一起“入常”,结果反而让印度的“入常”之路更加遥远。意大利牵头反对德国,拉美国家反对巴西,朝鲜、韩国反对日本,巴基斯坦反对印度。可以说这次反对声势组织得很全面,很有针对性。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2008年,在金融危机中表现抢眼的印度,拿到了美国、法国的“空头支票”,再次信心满满地冲击“入常”,结果倒在了第一关,甚至还没用得上五常的“一票否决权”。
而五常对于印度“入常”的投票也颇为“戏剧性”,2005年第一次申请,俄罗斯反对;2008年第二次申请,法国反对;2012年第三次,英国反对,2017年第四次,美国反对,2019年第五次,中国反对。2021年第六次,美国再次反对。每次投票都是四个国家同意,一个国家反对。五常轮番否决,似乎已达成某种默契,但印度却似乎并没有看透。
为了“入常”,印度一直在寻求大国背书。今年五月初莫迪出访欧洲时,欧美国家在俄乌问题上对印度极尽拉拢,其中一张终极“大饼”,就是法国支持印度“入常”。不难发现,印度“入常”的执念真的是被欧美国家狠狠拿捏了,每次需要印度出力的时候,都要画这个饼。可惜印度次次都上当,当当都一样。
中国外文局
亚太传播中心战略研究部主任 张雪松:
印度从尼赫鲁时代就定了一个目标,要建设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到了本世纪印度政府在此基础上又提升了它的目标,就是要建成一个全球发达国家。虽然现在印度的GDP达到2.7万亿美元,已经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但是这个“发达国家”绝不仅仅只是经济体量,它指的是一个全方位的世界大国,包括在政治上。
张雪松:印度认为只有“入常”,加入到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俱乐部当中,那才真的是“世界大国”的一个门槛和一个标签,所以印度需要用提出“入常”、努力“入常”,用这种行动证明它正在向一个“世界大国”迈进。当然,印度想要“入常”,这条路从现实来看确确实实还非常远,甚至可以说是遥不可及。
主持人 卢琛:
更多精彩内容请锁定:今晚20:30
凤凰卫视中文台《今日看世界》
编辑:杨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