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知道湄公河惨案吧。湄公河金三角一直是混乱的代名词,也和湄公河过境国家太多有关系。湄公河链接了六个国家,上游是澜沧江,下游经过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缅甸,全长4880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千米,人口3.26亿。用高情商的说法来形容的话:这里是全球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2020年,美国国务院推出了一个“湄公河水坝监测项目”,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追踪”湄公河主要河段上13座大坝的温度、积雪、降水等数据。然而,这13座大坝中,有11座是位于中国境内的湄公河上游——澜沧江。
《南华早报》报道截图
美国这么干,无非是要操纵数据,污蔑上游“不考虑水电站对湄公河下游的影响”,“截留湄公河水量”。而在湄公河流域,各国对“水安全”议题一直非常敏感。美国向来很懂怎么样才能戳到人的痛处。
这几年,美国在湄公河流域的动作越来越多。大国战略竞争越激烈,湄公河就越重要;湄公河越重要,美国就越会强化对该地区的介入与所谓援助;随着美国将湄公河水资源问题升级为“第二个南海问题”、通过“河海联动”制衡我们的意图也就越来越明显。
在水资源议题上,美国加大诬陷的力度,怎么夸张就怎么说。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引入私有资本,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新规则。在价值观议题上,美国的战略布局非常深远,培养亲美青年领袖,对下一代湄公河国家领导人进行投资。在协调合作机制上,不断把自己的盟友拉进来,对我们进行战略围堵。
而在大国竞争的夹缝中选择“平衡”和“对冲”战略的湄公河国家,是无法抵抗美国的“钞能力”的。
那么,美国的湄公河战略是如何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具体是怎么操作的?有什么目的?应该如何破解它的战略围堵和制衡呢?
湄公河流域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就开始介入湄公河。
那个时候,湄公河国家在区域合作上,既缺乏能力又缺乏意愿,发展严重依赖域外大国。而美国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域外大国。当然,美国介入湄公河区域当然不是来当圣人的。他的根本目标在于,通过促进湄公河国家经济增长,让整个社会朝自由主义方向发展,从而防止共产主义在该区域扩张和蔓延。
从1955年开始,美国就持续为湄公河的勘察和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援助。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后,出于政治目的加大了对湄公河国家的支持力度,希望通过进一步扩大的湄公河合作开发,将东南亚国家联合起来。于是美国就这么成了湄公河国家的榜一大哥。
然而,美国砸了这么多钱,最后还是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