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州、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和省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现将《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
2025年9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关于中老铁路开发建设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周边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会议安排部署,巩固提升中老铁路开发成效,打造沿线共享发展样板,持续拓展“黄金大通道”辐射带动效应,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通过3年努力,中老铁路沿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特色产业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园区实力持续壮大,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强化州(市)联动、省域协同,依托现有铁路干线,以昆明、玉溪、普洱、西双版纳等沿线州(市)为重点,协同联动曲靖、大理等具备发展面向中南半岛国家适铁产业基础的州(市),逐步延伸至昭通、楚雄等铁路路网辐射州(市),把中老铁路打造成为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样板。到2027年,累计货运总量达到1.1亿吨以上、力争突破1.2亿吨,其中跨境货运量达到2700万吨以上;云南企业经中老铁路跨境运输货值占中老铁路全线跨境运输货值比例提升至50%以上;累计客运总量达到1亿人次以上,其中跨境客运量达到140万人次以上;“中亚班列(澜湄快线)”累计开行列数达到5000列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产业提质发展专项行动
1.优化产业布局。构建以昆明为重点、磨憨为前沿、沿线和铁路路网辐射州(市)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突出昆明市带动沿线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强化磨憨开放前沿作用,将磨憨打造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和窗口、外向型进出口加工地、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极;发挥玉溪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比较优势,引导产业错位协同合理布局;支持昭通、曲靖、楚雄、大理等州(市),联动沿线4州(市),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坚持大抓制造业、大抓实业,推动“通道经济”加快转化为“产业经济”,建设沿线特色产业带。昆明市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稀贵金属加工、电子信息、绿色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产业集群;磨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打造进出口加工制造、现代仓储物流等产业集群。玉溪市转型升级卷烟及其配套、绿色钢铁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普洱市发展壮大林浆纸、林板家居、茶叶咖啡、钠离子电池等产业。西双版纳州持续做强特色食品加工、橡胶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生物医药(傣医药)等产业。昭通、曲靖、楚雄、大理等州(市),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加快培育有色、化工、高原特色农业等适铁产业。
3.深化跨境产业合作。跨境农业方面,持续做好替代种植农产品返销进口,积极争取高附加值农产品纳入替代种植返销品种;开辟沿线境外粮源、水果、药材基地,合理申报布局进境粮食、水果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和进境药材指定口岸。跨境旅游方面,加快跨境旅游合作区申报、建设,积极争取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免签政策覆盖昆明市、玉溪市、普洱市等地,推动沿线景区提升改造,持续开行中老跨境旅游列车。跨境电商方面,加快昆明、大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申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大力发展“中老班列+跨境电商”模式,鼓励企业在沿线布局海外仓。跨境金融方面,积极推广应用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便利度。
4.促进外贸扩量提质。进口方面,持续稳定农产品、金属矿砂等重点商品进口量,鼓励企业大力发展中药材、热带水果、冰鲜水产品进口贸易。出口方面,合理利用RCEP原产地累积等经贸规则,构建中老、中泰等跨境协作产业链供应链;大力承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业转移,持续培育外向型加工贸易产业。边境贸易方面,畅通中老边境贸易交易、结算、监管等环节,强化边民互市支持体系建设,扩大边民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规模,振兴发展中老边境贸易。激发贸易潜能方面,支持西双版纳州大力发展特种胶、乳胶制品加工业,探索混炼胶业务,培育轮胎制造链条,2027年橡胶产业较2024年新增工业产值100亿元、货运量100万吨;支持企业申报氯化钾进口资质,提升钾肥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开拓沿线成品油销售市场,2027年成品油产业较2024年新增工业产值35亿元、货运量50万吨。
(二)实施壮大园区实力专项行动
5.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把握好沿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序节奏,一次规划、分片分步实施。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园区、产业和城市功能有机结合。完善园区运营支持措施,鼓励沿线园区及企业申报建设铁路专用线,降低物流成本;探索分批签订合同、分批支付费用的电力线路迁改模式,尽早满足园区及企业用电需求。大力培育沿线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推动工业企业提质增效,确保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每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户以上。
6.加快园区协作发展。沿线园区要用好利益共享机制,创新开展跨区域产业协调和合作共建。鼓励沿线州(市)开展省内园区共建,围绕装备制造、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产业品牌。依托沪滇“16+16”重点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制,充分发挥上海共建方管理运营团队作用,精准导入合作产业,每个共建园区每年落地5个以上产业项目。积极探索跨境合作模式,加强与老挝磨丁经济特区、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等境外园区的联动发展。
7.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谋划亿元以上产业类招商项目,强化省州(市)联动、部门协同,压实州(市)主体责任,将精准“靶向”招商和推介招商相结合,紧盯沿线重点特色产业,因业制宜采用产业链招商、资源招商、跨区域协同招商等方式,切实提升招商引资效率和项目质量。
(三)实施基础设施补短板专项行动
8.健全通道基础设施。以中老铁路为主轴,加快周边铁公水空联运网络建设,统筹布局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铁路方面,加快建设渝昆高铁云南段、昆玉铁路电气化工程,推进文山至靖西、大理至攀枝花铁路尽早开工,加快推进普洱至临沧、曲靖至文山等铁路前期工作,研究推进普洱至蒙自等沿边铁路前期工作。公路方面,全面推进沿边国道G219线提升改造及并行线建设;打通中老铁路沿线瓶颈路和断头路。航空方面,加快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西双版纳机场四期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水路方面,实施关累港综合提升工程,建成澜沧江244界碑至临沧港四级航道。电力及通信保障方面,积极推进中老500千伏联网项目,实施500千伏版纳变扩建和江城500千伏输变电等工程;完善中老铁路、沿边铁路等主干道沿线通信信号覆盖。
9.推动口岸扩能增效。实施重点边境口岸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智慧海关、智慧边检。加快推进磨憨口岸服务设施补强扩能项目,建设与口岸功能定位、进出口货运量和商品类别相匹配的检测机构。支持磨憨口岸客货运监管设施智能升级改造。加快磨憨公路口岸提质扩能项目建设,协同提升打洛、孟连等沿线周边口岸通关能力。到2027年,磨憨口岸货运通行能力提升至2900万吨/年。
10.加快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加快中欧(亚)班列昆明集结中心、玉溪节点城市建设,每年开行国际货运列车570列以上。统筹推进昆明国际陆港和昆明商贸服务型、陆港型、空港型及磨憨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玉溪生产服务型、大理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功能提升,培育发展昆明(阳宗海)、水富市、马龙区、红塔区、楚雄市、宁洱县、永平县、景洪市等省级物流枢纽,完善物流枢纽集疏运体系,提升综合物流体系服务能力。推动安宁桃花村货运站、玉溪研和站等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发挥腾俊国际陆港等保税物流中心作用,支持申建宁洱中药材等保税仓,做大“中老铁路+保税物流”模式。
11.补齐多式联运短板。建设中老铁路国际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全程物流服务模式,逐步健全“一单制”、“一箱制”规则体系。加快以集装箱多式联运为重点的中转场建设,促进集装箱多式联运快速发展。加快建设以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昆明火车站和昆明南火车站为重点的空铁联运集疏运网络。加快推进“云花出滇”全程冷链多式联运、跨境智慧物流多式联运、水富港水铁公联运等工程建设,探索推动“云菜”、“云果”等一批“云字号”产品依托“空铁+冷链”立体运输网络加速出海,培育中老泰缅等国际多式联运品牌。
(四)实施“软联通”和“心联通”协同推进专项行动
12.对接规则标准。配合国家有关部委完成跨境货物运输规则、制度、标准的制定完善等相关工作,加快推动跨境客运“一地两检”查验模式落地。鼓励企业在老挝、泰国布局天然橡胶、咖啡等原料基地,深化农业科技合作;促进新能源成为对周边国家投资新的增长点,推动中国技术“走出去”。
13.深化人文合作。打造“留学中国·学在云南”品牌,鼓励更多老挝、泰国等周边国家学生来滇学习,加强对周边国家科技人才培训的支持,帮助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铁路技术人才。持续推进“国门医院”建设,深化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加强疟疾、登革热等重点传染病防控技术交流,持续开展医疗机构对口交流,加强医疗技术援助。在老挝北部及沿线地区实施清洁饮用水示范等“小而美”项目。
14.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与老挝交流合作,共同强化沿线安全保护和综合治理,联合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提升治安防范能力。加强国际旅客列车安全管理,强化“中亚班列(澜湄快线)”国际联运交接等安全管控。
(五)实施货运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15.提升货运服务质效。加快构建统一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中老铁路运营平台。按照统一品牌标志、运输组织、全程价格、服务标准、经营团队、协调平台的“六统一”模式,规范“中亚班列(澜湄快线)+”品牌管理和应用。有机衔接中欧班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等,推动“中亚班列(澜湄快线)+”跨境多式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持续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在元江跨境物流园、腾俊国际物流港等,探索开行跨境直达货运班列。持续用好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物流补助资金,省级商务部门细化措施,支持班列运营平台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开拓市场、组织货源、拓展业务。
16.提高铁路口岸通关效率。持续完善中老铁路进出口货物“提前申报”、“中亚班列(澜湄快线)+市场采购”模式。积极探索百货“拼箱混装”铁路运输前置安检,逐步推动“先查验、后装运”通关试点工作。运用“两段准入”模式,压缩进口鲜活货物通关时间,将“智慧海关”应用场景逐步推广至铁矿石等大宗货物进口领域。
三、工作要求
(一)健全完善推进机制。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分年度制定重点任务清单,强化跟踪落实。沿线州(市)、省级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沿线综合开发责任,创新思路、主动作为,按照职责分工,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确保行动计划落实落细、取得成效。
(二)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资金,加大对沿线交通、园区、口岸、物流等重大项目支持力度;鼓励相关产业发展基金对沿线重大产业项目给予支持。建立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库,结合实际适时动态调整,并与省级重大项目同等享受用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统筹省级各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
(三)加强区域合作发展。以加快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为契机,主动融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中老经济走廊等国家向南开放平台,加强与老挝等周边国家合作交往、共融发展。充分发挥云南作为中老合作主体省份作用,利用好中国云南—老挝北部合作工作组机制,共同协商解决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重大问题,畅通发展路径。探索建立中老泰铁路运营沟通机制,提前谋划好中老泰铁路运营服务和物流体系建设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