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信息
联系我们
中-老信息网 磨憨 中-老{云南勐腊}磨憨磨丁经济信息网
地址: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电子商贸城
电话:13578111921
传真:15388800061
联系人:段成生 凌灵
邮箱:547776269@qq.com
网址:http://www.zgmh.net
老挝入境信息服务
老挝入境信息服务


 
周边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周边信息 > 周边信息 > 全文

云新发布|首次走进南博会!这一盛会6月19日启幕!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25/6/13 7:43:50    来源:云南发布--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分享到:

 6月12日下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云南海埂会堂举行楚雄彝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丝路云裳·南博时装周专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嘉 摄


发布会完整实录可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查看接下来跟小布一起看发布会上的精彩内容↓↓↓

  为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彝绣打造成可共鸣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共享丝路文明,近年来,楚雄连续举办两届楚雄时装周,积极加强与全国各地交往交流,加快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与时尚融合”项目,楚雄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培育城市,彝绣成为增强国际文化交流与互信的重要载体。


  2025年6月19日,楚雄时装周将首次走进南博会,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启幕,为大家奉上服装服饰走秀展演、文化企业投洽会等精彩活动,展现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非遗与时尚、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之美,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海内外服饰文化互学互鉴搭建展示平台。


下面跟着小布一起

走进楚雄彝绣

↓↓↓



  楚雄彝绣有着1800多年传承史,是宝贵的非遗资源,是穿在身上的文化艺术品,一针一线绣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一角,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李强总理多次关心彝绣产业发展,推动楚雄彝绣文化传播交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指导楚雄彝绣产业并肯定点赞。楚雄州委、州政府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多措并举推动彝绣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闯出一条彝绣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3个故事

让你更加了解楚雄彝绣

↓↓↓




世界赛装之源直苴:从“乡村T台”到“国际舞台”


  直苴彝族赛装节被称为赛装之源、世界最早的“乡村T台”。据《中国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记载,赛装节源于彝族猎人两兄弟的故事,他们带领族人在永仁直苴开辟良田沃土,让邻里乡亲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乡亲们为感谢他们,在农历正月十五为他们组织了一场赛装盛会,彝家姑娘把红土地当T台、把阳光当聚光灯,在唢呐、芦笙的伴奏中尽情展示自己手工缝制服装服饰,赛装节从此沿袭下来,至今保持着“田间为T台、山歌伴走秀”的原生形态,成为彝绣文化的“活化石”。


  今年直苴赛装节期间,楚雄携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质量筹办了“世界赛装之源·时尚创意楚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时尚设计合作伙伴会议等活动,世界赛装之源影响力持续扩大。“以绣代史”的赛装节,让崇尚勤劳的彝家儿女把彝绣技艺传承至今。千百年来,一代代彝家绣娘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绣布上勾勒出岁月脉络,缝缀出彝家儿女生生不息的记忆,书写了跨越千年的民族史书。


  近年来,楚雄聚焦绚丽的彝族服饰和独特的刺绣技巧,建立起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成功申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82项,建立彝族服饰和刺绣等传习所65个,将彝族服饰和彝绣等民俗传统、民间技艺、民族历史故事生动地还原展示出来。2009年,永仁彝族赛装节列入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绣千年”的彝绣,让优秀传统文化扬帆出海、走向世界。彝族祖先把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和千年历史的记忆绣在服饰里,是彝家儿女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心灵花朵”。近年来,楚雄用现代时尚激活千年彝绣的文化基因,打造“世界赛装之源”和“楚雄时装周”等特色文化品牌,让彝绣登上北京、上海、纽约、米兰、巴黎时装周,推动彝绣出山出海,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典范和楚雄对外开放的桥梁纽带。去年,第二届楚雄时装周实现楚雄、昆明、北京、巴黎四地联动,在北京中轴线举办“非遗彝绣秀北京”活动,并登陆巴黎时装周,获160多个国家媒体关注、全网点击量达19.2亿次,国内外影响力显著提升。


  如今的楚雄彝绣,通过赛装节、时装周等形式,实现从“乡村T台”到“国际舞台”的华丽转身,让世人亲身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绣娘”丁兰英: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丁兰英是楚雄绣娘的典型代表,8岁便开始学习刺绣,16岁便摆摊卖绣品,2014年注册成立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2022年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2025年获“中国绣娘”称号。她秉承“民族彝绣、民族共绣、民族共享、美美与共”理念,以彝绣为根本,融合彝、白、傣等10余个民族刺绣技法,创新开发出800余款彝绣产品,带徒授业20余载,带动1.2万余人参与到彝绣产业,七彩彝绣公司于2024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25年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像她这样的绣娘在楚雄还有很多。在她身上,折射的不仅是彝绣传承之路,更是让指尖非遗从“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的楚雄实践。楚雄坚持非遗与时代同行、与现代并行、与生活接轨,把彝绣等非遗保护传承与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大力培育彝绣经营主体和“楚雄绣娘”,涌现出丁兰英、金瑞瑞、樊志勇等一大批彝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企业家,2022年至2024年,全州彝绣经营主体从538户增至2233户、绣娘从5万余人增至6万人,有效激发了彝绣创新创造的生机活力。在她身上,折射的不仅是彝绣传承创新发展,更是以文化自信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楚雄样本。


  楚雄把彝绣等非遗保护传承与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团结相结合,探索打造“非遗+文旅+节庆+演艺+研学”等创新项目,既带动了服务业快速增长,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东南大学彝绣录取通知书,到与国际品牌联名开发文创产品,再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融入现代设计”全球示范案例,彝绣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助力楚雄州成功创建第二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如今的楚雄彝绣,以时尚为舟、以创新为帆迈出了跨海远征的坚定步伐,绣出一幅“美美与共、世界共享”的文化新图景。




把妈妈留在家:从“民间技艺”到“幸福产业”

  当清晨的阳光照亮楚雄大地时,藏匿于古镇古巷、古村古寨的彝绣工坊或农家院坝里,总能看到一群妈妈飞针走线的忙碌身影,这是楚雄通过发展彝绣产业把妈妈留在家,绣娘就近就地就业的真实场景。“过去外出务工一年攒两万,路费花三千,一年见老人孩子一面,现在村里有绣坊,我们既能顾老小还能挣到钱”——这是一位返乡绣娘的真心话。近年来,楚雄深挖彝绣资源,强化专班推进、制度创新、政策供给、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坚持走市场化、个性化、高端化路子,打通“设计、生产、销售、品牌、服务”全链闭环,彝绣成为温暖幸福产业。在楚雄,彝绣把妈妈留在家,托起了“一老一小”的民生温度。


  “指尖绣花开,增收不离家”。楚雄创成“幸福里”等4个国家和省级劳务品牌,建成77个彝绣车间、513个村级绣坊,让广大绣娘“绣着花、背着娃、养着家”的梦想照进现实,6万名绣娘人均增收3840元,2000多名残疾绣娘实现就近就业,“一老一小”得到有效解决,这门指尖技艺,用针尖挑起“养娃、敬老、致富”的三重担当,在经纬交织间织就民生改善的温暖答卷!


  在楚雄,彝绣把妈妈留在家,催生了“指尖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成立全国首个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建立全国首个彝绣产品版权登记中心,制定实施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推出“彝绣贷”“彝绣保”“彝绣标”“彝绣邮”等11项全国首创政策,构建起“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产业网络,2024年,楚雄彝绣产值达11.3亿元。


  如今的楚雄彝绣,正在守正创新中加快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发布会上

还有这些精彩问答一起来看图片


楚雄彝族刺绣的文化基因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楚雄时装周如何为这些千年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提供新路径?

楚雄彝族刺绣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密码,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的深度耦合。


精神图谱的视觉化表达。其纹样中蕴含的太阳、火、马缨花等图腾,承载着彝族的创世史诗与迁徙记忆。


工艺体系的活态传承链。服饰上红、黄、黑三原色的哲学性搭配,诠释着“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宇宙观;从象征生命伊始的虎头帽到寄托婚俗情感的嫁衣,彝绣贯穿彝族人的生命礼俗,形成“技艺传授—仪式应用—社群认同”的闭环。尤为珍贵的是,已有1350余年历史的永仁直苴赛装节,至今保持着“田间为T台、山歌伴走秀”的原生形态,堪称人类服饰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哲学观念的物质载体。红(火)、黄(土)、黑(水)三色的结构性运用,暗合彝族“三原色宇宙观”;“方”与“圆”的几何构图,对应“天圆地方”的时空认知。这种将抽象哲学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能力,彰显了彝族先民的符号智慧。


楚雄时装周的突破性价值,在于构建了“学术解码—设计转化—场景重构”的非遗创新生态链。


在传承层面,楚雄时装周首次将赛装节的原生形态进行“学术提纯”。例如,首届楚雄时装周发布的《火塘系列》,就是从武定彝族婚俗服饰中提取火纹元素,经解构后形成现代设计语言,既保留文化辨识度,又符合当代审美。


在创新层面,楚雄时装周搭建了“传统工艺+现代生活”的实验场,推动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对话。首届楚雄时装周非遗雅集上创新推出的兼具实用价值与收藏价值的家居、文创、高定服饰等产品,进一步拓展了应用场景,通过“非遗+科技”“非遗+文旅”等跨界模式,将彝绣融入数字藏品、主题酒店、公共艺术等领域,使其真正渗透现代生活。


在传播层面,楚雄时装周创造了“学术叙事+大众传播”的复合模式。楚雄彝绣服饰先后登上纽约、米兰、巴黎时装周和巴黎国际博览会等国际舞台,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魅力的重要载体,引发全球对东方非遗时尚的重新审视。这种“学术打底、传播破圈”的路径,为非遗国际化提供了新范式。


从赛装节的田间地头到时装周的国际T台,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文化基因的延续。楚雄的实践证明,非遗的活态传承不是简单的“博物馆式封存”,而是通过时尚化转译、生活化浸润、国际化传播,让文化基因在当代语境中完成创造性再生。这正是楚雄时装周为非遗保护提供的价值所在。


近年来,楚雄彝绣相继登上了上海、北京、纽约、米兰、巴黎的国际时尚舞台,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楚雄彝绣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团体标准建设及品牌规范管理方面有哪些措施助力楚雄彝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省市场监管局在助力楚雄彝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积极争取支持,完善服务平台。省、州(市)市场监管部门会同楚雄州委宣传部,积极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支持,在楚雄州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昆明代办处楚雄工作站、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千企百城”商标品牌指导站,设立楚雄彝绣省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指导服务彝绣经营主体就近就便办理商标注册登记和知识产权业务。


  推动商标专利申请,加强品牌保护。持续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三进彝绣经营主体活动,充分挖掘知识产权潜力,增强彝绣经营主体品牌意识和创新创造活力。截至目前,累计帮助指导226户彝绣企业完成彝绣类商标注册50件,专利授权23件,正在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注册楚雄彝绣集体商标区域公用品牌。


  加强部门协作,形成保护合力。强化司法联动、行刑衔接、协同保护力度,成立楚雄彝绣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彝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等工作站,充分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26”知识产权宣传周,与司法部门协同配合,开展“市监蓝护航彝绣企业”“走进彝绣司法保护的春天”“彝绣花开”“知识产权警企联动”等普法活动,全面加强知识产权行政司法保护,有力保障彝绣产业健康发展。


  指导制定标准,规范生产行为。积极鼓励支持彝绣骨干企业及乡土人才参与国标、行标制修订,2024年6月26日发布了《楚雄彝族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并积极推广使用。同时,指导骨干企业制定彝绣服饰、包、鞋、帽、配饰、居家用品、文创产品等7项彝绣产品企业标准,构建起以团体标准为引领,研发、收购、生产、销售各环节企业标准为支撑的标准化彝绣产业。


  推广使用彝绣标识,加强品牌规范管理。鼓励彝绣经营主体产品统一使用“楚雄彝绣”区域公用品牌标识,推动“楚雄彝绣”集体商标注册,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彝绣产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持续推动“楚雄彝绣”区域公用品牌的注册和标识使用,加大《楚雄彝族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宣传贯彻力度,为楚雄彝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请范佳教授结合服装服饰设计,谈谈楚雄时装周是如何借助高校力量推动民族元素与现代时尚的创意融合发展?

  楚雄时装周不仅是一场民族服装服饰的视觉盛宴,更是展现云南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盛会。去年9月,我们学院的师生很荣幸参与巴黎时装周·中国楚雄非遗服饰时装展服饰的设计创作,一批缀饰有彝绣非遗元素的跨界时尚服装服饰亮相巴黎,展现楚雄彝绣的时代魅力。今年南博时装周被列为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主体配套活动,我们将借助南博会这一链接南亚东南亚、辐射全球的对外开放区域性国际平台,全方位展示楚雄彝绣等非遗服装服饰的独特魅力,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海内外服饰互学互鉴互赏打造展示平台。


  楚雄州连续成功举办两届楚雄时装周,打造了引领彝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品牌,为云南民族服装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楚雄样板。我认为高校在其中主要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高校实践力量,挖掘文化内涵。通过参与楚雄时装周等高规格、多元化的展示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专业的舞台,激发学生文化自觉与设计创造力。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我们师生团队通过到楚雄州实地调研,收集丰富的彝绣文化和工艺资料,提炼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同时,结合现代审美趋势和市场需求,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服饰设计中,使传统与时尚相得益彰,实现了彝绣从传统到现代的设计转化,展示了民族元素与现代时尚结合的魅力。


  创新校企协同机制,促进产业转化。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有效促成“产学研销”一体化的校企深度协同。以楚雄当地彝绣企业与高校合作为例,企业凭借在生产工艺、市场渠道和传统工艺传承方面的优势,与高校在设计研发、产品开发上实现深度互补。在服装设计过程中,我们倾注了很多创新与创意,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民族特色与国际潮流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彝绣文化的魅力。校企合作成果通过楚雄时装周进行展示和推广,借助时装周的影响力吸引市场关注,企业根据“新华·楚雄时装周指数”等反馈数据,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形成设计、生产、销售、反馈、再设计的良性循环,有效促进了彝绣文化产业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向时尚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激发创新活力。为青年设计师成长提供全方位帮助和扶持,开设民族服装与饰品专业(彝绣方向),将彝族手工刺绣列入职业学院课程,累计培养434名专业人才,105人获高级技师认证。建立彝绣大师工作室,发挥优质师资的带动、辐射和共享功能,建立彝绣从业者“传帮带”师徒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壮大彝绣产业技能人才队伍。举办楚雄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活动,彝绣技能竞赛与彝绣精品展示作为比赛项目,为彝绣企业、教师和学生搭建了技能展示平台,拓宽青年设计师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设计水平。


请问金瑞瑞女士,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彝绣企业带头人,您觉得彝绣产业在乡村振兴中最独特的价值是什么?能否分享一下您在推动彝绣创新发展中的经验?

  在母亲的影响下,大学毕业后,我怀着一颗坚定从事彝绣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初心”返乡创业,借着全州大力发展彝绣文化产业的“春风”,成立了公司,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在宣传部门实打实的政策帮扶下,经过几年的发展,2024年公司年产值突破1700万元,辐射带动了牟定县2000多名妇女就近创业就业。彝绣文化产业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的双赢,对农村妇女来说,它不需要大规模厂房,不需要背井离乡,坐在家门口绣花就能把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变成真金白银,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实现经济独立,这是其他产业很难替代的优势。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彝绣企业带头人,我深感责任重大,也对彝绣产业的发展满怀热忱与期待,我认为彝绣企业发展要抓好市场推广和产品创新两个关键。市场推广方面,在省委宣传部的支持指导和州委宣传部的统筹推动下,这几年,我们代表牟定彝族刺绣企业多次参加了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博览会,带着楚雄彝绣“走出去”,开拓了福建、广东、上海、香港等市场。比如第七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参展后,我们签订了近200万出口英国的订单。感触最深的是2023年,我带着自己的作品登上米兰时装周,心里无比自豪又激动,在现场,国际友人对彝绣产品的认可和喜爱,更加坚定了我传承好彝绣文化、发展好彝绣产业的信心。产品创新上,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以“跨界融合”为思路,推出了“山茶花与三色文化”主题服饰,将彝绣元素和现代时尚相融合。第二,对传统彝绣纹样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不是简单照搬,而是解构重组,让它们既保持民族特色,又能符合当代审美。第三,将单件工艺品转化为生活必需品,推出彝绣元素的笔记本、手拿包、书签等日用品,让传统工艺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近年来,全州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拿我们牟定县来说,像我这样的彝绣企业和彝绣经营店已经发展到165家、绣娘近1万人。据了解,全州的经营主体从2022年的538户激增到目前的2233户,更加激发了我们发展的信心。


  此次南博时装周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重要的展示窗口、合作机遇和文化交流平台,我们将带着精品彝绣服饰参展,诚挚邀请各位朋友到现场亲身感受彝绣的独特魅力。


新华指数近年来为楚雄彝绣文化产业提供了多项智库支持,能否介绍一下研发的一些标志性成果?在实践过程中,媒体传播与智库研究的双轮驱动模式是如何协同发力的?

  作为国家高端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指数坚持通过数字化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新华指数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围绕楚雄彝绣文化产业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


  2023年发布全国首个手工业发展指数“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从品牌化、规模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四个一级指标入手,数字化评估楚雄彝绣产业的发展水平,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例如,指数运行结果显示2022年楚雄彝绣品牌化同比增长34.45%,品牌价值提升显著,为产业政策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2024年启动“新华·楚雄时装周指数”编制,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彝绣产业发展和特色时装周评价体系,形成了《新华·楚雄时装周指数报告(2024)》,为楚雄时装周未来发展提供可见、可行、可靠的战略指引。


  推动彝绣“走出去”,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推动楚雄彝绣作为全国特色产业代表参加2023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2025年入选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作推介展示和楚雄时装周指数发布,展现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楚雄实践。


  楚雄彝绣的“破圈”发展,离不开媒体传播扩大声量与智库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深度融合,具体表现为:


  媒体赋能,讲好彝绣故事,提升文化影响力。依托新华社,充分调动新华财经、新华丝路等全媒体传播矩阵,结合楚雄时装周等活动,深入解读彝绣非遗创新发展的文化故事,持续发布权威信息,将楚雄打造成为我国彝绣信息发布高地,进一步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智库支撑,数据反馈驱动,破解产业发展痛点。例如,针对指数结果反映的产品品类同质化问题,新华指数通过建立市场用户数据库、产品策划体系,有效衔接彝绣产品和现代消费需求,指导企业创新纹样设计、定制化生产、丰富产品形态、拓展市场领域,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发展路径。


  双轮协同,从传播到转化的闭环。楚雄时装周活动期间,以智库研究的国内国际市场偏好为基础,定制媒体传播内容,精准触达消费者所好,聚焦旅游、摄影、文创等消费热点,拓宽楚雄彝绣市场空间,实现了“文化传播”与“商业变现”的双赢。


  楚雄彝绣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融合的生动范例。我们将继续以智库研究的“深度”和媒体传播的“广度”双轮驱动,为楚雄彝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楚雄时装周品牌打造注入新动能。我们也期待与各界携手,共同见证楚雄彝绣从非遗瑰宝迈向世界品牌!


在推动彝绣从“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楚雄州有哪些创新性探索?同时,作为在南博会上首次举办的“丝路云裳·南博时装周”,目前筹备进展如何?两者又将如何联动赋能云南文化产业发展?

  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的统筹推动下,楚雄州深挖千年彝绣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民生价值,做足“指尖”文章,下足“绣花”功夫,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楚雄彝绣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三大转变,走出了一条非遗“双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从千年技艺到活态IP的文化价值重塑。楚雄彝绣非遗以国际化视野推动传承创新,让千年文化符号在世界舞台焕发新生。拥有1350多年历史的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被誉为“世界最早乡村T台秀”,至今保持着“田间为T台、山歌伴走秀”的原生形态。以此为根基,楚雄州打造“楚雄时装周”品牌,融合赛装文化、现代时装与彝绣技艺,推动彝绣非遗服装服饰先后亮相上海、北京、纽约、米兰、巴黎时装周等顶级秀场。今年,楚雄彝绣作为全省唯一入选的文化品牌在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上作推介和展示,其国际化表达模式既激活了传统技艺,更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实践。


  从分散经营到全链赋能的产业模式创新。成立由宣传部门牵头抓总的彝绣产业专班,出台37条支持政策及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构建“政策引领—平台赋能—金融支撑—数字驱动”全产业链生态。制定实施全国首个“楚雄彝绣手工刺绣生产技术团体标准”,通过国家标准信息平台发布,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成功的“楚雄彝绣”区域公用品牌在全行业推广使用,联合新华社启动运行全国首个“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新华·楚雄时装周指数”,成立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在全国创新推出“彝绣贷”“彝绣保”“彝绣邮”“彝绣标”等11项举措,全省金融机构向彝绣经营主体投放优惠贷款4.29亿元,物流成本降低近40%,提供1.2亿元绣娘意外风险保险。建成全国首个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成功创建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2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产业发展格局。


  从指尖技艺到幸福产业的民生价值跃迁。实施彝绣关爱“一老一小”行动,立足65周岁以上老人34.3万人、农村留守儿童7175名,在册残疾人8.7万人的实际,组织实施“归雁回巢”计划、绣娘培训计划,创造更多的农村绣娘、残障人士、老弱群体就业岗位,让“夕阳”更美、“朝阳”更红。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成77个彝绣车间、513个绣坊,这些绣坊工坊,不仅是绣娘们飞针走线的“工作间”,也是文明新风的“实践所”,还成为了政策理论的“宣讲台”,在这里,绣娘们通过一团彩线、一根绣针、一方布料、一双巧手,不仅实现了家庭增收、个人增值,也推动了企业增效、产业增量。2022年至2024年,彝绣经营主体从538户激增至2233户,产值从8亿元跃升至11.3亿元,2025年一季度实现产值2.5亿元,同比增长10%,6万名绣娘人均年收入达2—4万元,其中2000多名脱贫妇女通过刺绣稳定增收,成为“把妈妈留在家”的温暖产业和幸福产业。


  从本土展示到国际联动的多维突破蝶变。与国际品牌联名,与妈祖文化联名开发文创产品,在全球1.2万余家门店销售,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首次落地东亚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时尚设计合作伙伴会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融入现代设计”全球示范案例,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楚雄时装周。2023年首届活动吸引7个国家及国内6省、全省16个州(市)的24个代表队,1100余套服装服饰举办39场专场发布,楚雄州10个县(市)同步开展基层分会场活动,推动时装周贴近群众。2024年活动,实现楚雄、昆明、北京、巴黎四地联动,在北京中轴线举办“非遗彝绣秀北京”活动,发布“新华·楚雄彝绣时装周指数”,从品牌化、市场化等四维度量化非遗价值,并登陆巴黎时装周举办非遗服饰展,获美国美联社、法国法新社等160多个国家主流媒体关注,两届活动全网点击量达34.7亿次,显著提升国内外影响力。2025年丝路云裳·南博时装周作为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主体配套活动,在省委宣传部、省商务厅支持下,由楚雄州委宣传部牵头举办,分为南博时装周启幕式、服装服饰走秀展演、文化企业投洽会等系列,覆盖多领域、跨地域人群。


  此次活动作为楚雄时装周的“升级版”,以“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非遗与时尚、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为核心,将呈现三大特色:


  非遗大秀的规模突破与专业呈现。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非遗服装服饰走秀,也是唯一以非遗为主题的国际专业大秀。6月19日至24日,来自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及本届南博会主题国斯里兰卡、特邀伙伴国泰国,国内河南洛阳、贵州黔西南、海南五指山等省外州(市)和云南省昆明、昭通、玉溪、楚雄、保山、普洱、德宏、临沧、文山、红河、怒江、西双版纳、丽江、大理、曲靖、迪庆等州(市)非遗服装服饰将轮番展演,共同呈现一场跨越国界、融合民族的时尚盛典,各省(区)、州(市)企业将会奉上35场走秀。与此同时,我们将各民族特色与绿色环保面料结合,呼应南博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导向。


  数字赋能的场景创新与产业融合。依托南博会数字贸易平台,探索“区块链溯源+跨境电商”数字化应用场景,为每件彝绣产品植入身份标识,实现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溯源;联合跨境电商平台搭建“彝绣国际云展厅”,结合各类时装周展会,同步开展线上直播带货与线下订货会,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全面展示文化新质生产力成果。


  人文交流的平台搭建与开放合作。紧扣“一带一路”倡议,举办文化企业投洽会,促成跨文化、跨领域合作。计划与英国、法国、德国、泰国等国家及意大利米兰时装周、法国巴黎时装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等世界知名时装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启动“2025国际非遗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大赛”;联合东南亚文化企业、国际设计师,共同推动“非遗+时尚+贸易”全链条出海,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国际品牌注入新内涵。


  这场始于彝族火塘的文化体验,正在印证“民族文化不是封存的标本,而是生长的生命体;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以时尚为舟、以创新为帆的跨海远征”。当绣娘银针穿过千年时光,与世界时尚经纬交织,楚雄正绣出“丝路云裳、美美与共、世界共享”的文化新图景。我们愿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以非遗技艺“双创”为切入点,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海内外服饰文化互学互鉴搭建展示平台,促进非遗与国内外市场对接,实实在在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楚雄力量。


内容整理自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编辑:邱敏 陈皓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

上一篇: 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大!关系就业、养老、医疗、教育……
下一篇: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年6月12日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免责声明:凡注明文章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以及立场。“信息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站”发布,可与“本网站客户微信号wxid_y4scjxy7h8il22”联系,本公众号可立即将其撤除。
扫一扫

扫一扫
老挝入境信息服务

服务热线
135781119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