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云南海埂会堂玉兰厅,举行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专场,介绍有关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赵嘉 摄
发布会完整实录可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查看接下来跟小布一起看发布会上的主要内容↓↓↓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扎实推进健康云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这段时期,是全省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健康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
五年来,始终坚定不移贯彻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把卫生健康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带头抓卫生健康工作,2023年,全省召开高规格卫生健康大会,提出“人民要幸福,健康是基础;云南要跨越,健康是保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措施,提供了保障。
此外,云南始终保持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高投入。“十四五”期间,全省医疗卫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保持在11%左右,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幅2.4%,高于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1.3个百分点。其中:新增投入超过200亿元省级资金实施“双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等,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注入了澎湃的动力。
五年来,始终把提升各族群众健康水平作为重要使命,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全方位、全人群、全周期的健康保障更加扎实
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牢牢守住了祖国的西南大门。抓好重大疾病防控,登革热、结核等传染病保持较低水平,艾滋病防控全国领先。特别是2020年以来,云南连续开展3轮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卫生县城(城市)标准,全域实施健康县城建设,在全国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评估中连续两年排名第1位,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成为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品牌。
通过“十四五”期间的奋斗,全省常住人口的人均预期寿命从2020年的74.02岁增长至2024年的75.7岁。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从2020年的12.48/10万和3.98‰降至2024年的5.89/10万和2.50‰,持续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常住居民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由2020年的16.26%降至2024年的14.21%。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20年的19.19%提升到2024年的29.83%。
五年来,始终以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目标,不断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升级和均衡布局,打造更多群众“家门口”的好医院
着力构建省优县强、基层稳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了10大工程、44个重点项目。心血管病、呼吸、肿瘤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云南,建设40个国家级、23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成了25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16个州(市)实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全覆盖。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比例为85.27%,在全国排名第9位。1480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其中346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极大提升了基层诊疗能力。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34.11%,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下降到26.91%。玉溪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先后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三级公立医院建设在全国绩效监测中位列全国第10位,124个县(市、区)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综合考核排名全国第8位,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92.8%。今年6月,国家在云南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分享云南医改经验。
不断健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州(市)级中医医院、县办中医医疗机构设置和基层中医馆建设三个“全覆盖”。今年,省卫生健康委与省药监局等多家省级部门联动,实施“云岭名方”工程,带动全省中药制剂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全面强化生育支持,坚定不移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全省人口出生率重新返回正增长区间
2022年9月,云南在全国第一家出台《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3年财政拿出32亿元支持生育,2023年、2024年全省出生人口连续两年正增长,为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出台提供了有益探索。加快完善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累计争取中央资金3.04亿元支持托育服务发展,全省每千常住人口托位数从2020年的0.5个增长到2024年的4.0个。
2025年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出台,云南全速制定《云南省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稳妥做好云南政策与国家制度的有效衔接,目前,全省已经累计审核通过育儿补贴申请104.44万人。
五年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增进与周边国家卫生健康领域合作,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出卫生健康贡献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云南的区位优势,打造了“光明行”“爱心行”等“小而美”民心项目,得到广泛好评。强化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在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泰国、孟加拉国6个国家建立5个国家级联络办公室、20个联合工作站、21个监测哨点。与缅甸、老挝、泰国建立人员培训、急诊急救、紧急医学救援合作关系。在边境县市规划建设5家“国门医院”和7家“国门疾控中心”,在5家三级医院开展国际医疗服务试点,有力提升卫生健康辐射能力。
五年来,制定实施一系列人才发展政策,创新开展“编外院长”“省管县用”“银龄医师”行动计划等,人才队伍实现量质齐升
“十四五”期间,云南先后制定《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发展三十条措施》《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等人才专项政策,人才工作成效显著。2024年全省卫生人员总量达53.68万人,较2020年增加16.90%。“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两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实现了零的突破,2人分别入选首批“国家杰出医师”“国家优秀青年医师”,累计入选“国贴”人才13人、“省突”人才21人、“省贴”人才36人、“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医疗卫生人才专项317人,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全省乡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占比从2022年的24.07%提高到2024年的39.16%。
此外,创新建立“编外院长”“省管县用”机制,全省累计490名党政领导担任“编外院长”,选派三级医院2400名医疗骨干下沉基层,支援172家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实施“银龄医师”行动计划,目前已引进省内外“银龄医师”2010名,有力促进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十四五”期间,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应对了历史性挑战,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面对“十五五”的新征程,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3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不断推动医疗资源再拓展、医疗服务水平再提升、健康保障内涵再丰富,让全省各族群众健康获得感成色更足、健康幸福感更可持续、健康安全感更有保障。
发布会上
还有这些精彩问答一起来看
云南在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进“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着力破解患者看病难、等待累、来回跑的难题,让医疗服务更高效、更便捷、更具温度。
一是提升医院智慧水平优化医院诊疗流程,让群众就医“少跑路”。全面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全省169家医院电子病历评级达到4级及以上,临床诊疗信息化、智慧化程度有力提升,医疗服务更加高效,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322家医院建立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231家医院开设周末门诊,113家医院开设夜间门诊,增加专家号源,满足上班、上学等人群的就诊需求,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二是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让群众就医“少花钱”。持续推动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省级检查检验互认项目达到396项,州(市)内互认项目达到200项。全省63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实现省内互认,31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州(市)内互认,128个县域医共体、5个城市医疗集团实现内部互认。
三是试行“预住院”,让群众就医“少等待”。在全省试行三级综合医院“预住院”管理,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择期手术患者,可在门诊完成手术前的检查检验,根据床位情况再安排正式入院。“预住院”期间不收取床位费、护理费等费用,在门诊进行的各项检查检验费用将在正式入院后纳入住院费用结算。此外,还会同有关部门将纳入医保支付的日间手术由82个扩大到220个,印发住院超14天病种清单,有效缓解三级综合医院床位紧张问题。
四是探索免陪照护服务,让群众就医“少负担”。在持续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护理服务的同时,探索医院免陪照护服务模式,在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且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由护士或医院聘用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生活照护服务,进一步改善了就医体验。
下一步,省卫生健康委将持续推动医疗机构创新服务模式、简化服务环节、优化服务流程,将“以病人为中心”贯穿医疗服务各个环节,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期间,云南在卫生健康工作方面如何推动“以基层为重点”?取得了哪些成效?
卫生健康工作干得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都希望在家门口能够获得及时、系统连续的医疗服务,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指出“以基层为重点”,着力强基层、固基础、保基本,这是卫生健康工作的努力方向,也是云南在“十四五”期间的工作重点。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筑网底”。聚焦群众就近“看得好病”的需求,持续强弱项、补短板。省级财政2023-2025年投入接近20亿元,支持建设120个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800个基层标准化慢性病诊疗专科、600个基层中医康复科和1073个基层心脑血管救治站,建成基层慢病管理中心1483个,形成覆盖县乡村的急慢分治服务体系。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域整体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帮扶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000多项,基层诊疗人次增长至1.69亿,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支出占比为19.57%,较2022年提高了5.51个百分点,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优配置”。以“动态调资源、分类定功能”为核心,调整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布局,明确不同层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差异化功能定位,构建起层次分明、协同高效的三级服务网络。到2024年底,85.27%的县级综合医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98%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标准、76%的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基层医疗资源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
三是“强人才”。不断加强对基层人才队伍的投入和保障,在三年行动计划中,专门实施了“强人才”工程。2024年底累计招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8378人,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5.7万人次,招聘492名大学生到村卫生室服务。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2024年全省乡村医生中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占比较上年度提高了10个百分点,取得历史性最大提升幅度。
四是“护健康”。持续推进医防协同,着力保障好基层群众的健康。在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中,将“管慢病”“约家医”作为重点内容,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随访服务和就医指导,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规范管理率均超过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一老一小”与重点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2024年全人群签约率达到了52.88%,较上年提高9.39个百分点,重点人群签约率89.71%,较上年提高7.74个百分点。
“十四五”期间,云南在妇女儿童健康工作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卫生健康委连年实施、高位规划,推动“重妇幼”等一系列妇幼健康民生项目实施,妇女儿童健康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云南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达标率为89.73%,居全国第4位。主要工作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妇幼健康民生项目普惠性进一步增强。立足重症儿童优先转运和高效救治,建成“1+5+70”急救网络体系。在昆明市儿童医院建成全省首个儿童心胸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并投入使用,填补了儿童外科重症等专业救治空白;有5个州(市)级分中心实现区域重症儿童急救快速“上转下接”,儿童急诊抢救成功率达到了99.02%;70个县级儿童救治站急救技术比例提升至75%以上。全省在扩大适龄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面的基础上,今年为初一在校女生免费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覆盖摸底人数的90%以上,妇幼健康保障“成色更足”。
二是强化生育支持政策落地见效。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启动实施生育友好医院、儿童友好医院建设,全面开展早孕关爱行动,增加生育医疗服务供给,促进家庭生育。积极协同医保部门,完善治疗性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待遇政策,将分娩镇痛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新增“导乐分娩”“免陪照护”等30项产科类医疗服务项目,实施6周岁以下儿童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加收政策。
三是妇幼健康核心指标创历史最优。紧盯薄弱短板,开展孕产妇产后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羊水栓塞防治专项行动,完善建立多学科诊疗机制,创新性建立边远地区高危孕妇待产和儿科医师陪产制度。通过全省的共同努力,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从2020年12.48/10万降至2024年5.89/10万,婴儿死亡率从3.98‰降至2.5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6.17‰降至4.11‰。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与人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云南疾控部门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云南省疾控局自成立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围绕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重大传染病防控,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
一是全省疾控体系改革顺利完成。省疾控局于2023年5月挂牌成立、2024年3月正式运行。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疾控局也于2024年12月底全部正式运转。目前,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的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合并改革已全面完成,实现“机构整合、业务融合”。省疾控中心、省地病所、省寄防所3个省级疾控机构已整体搬迁至昆明市呈贡区,成立了云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为构建资源共享的“大疾控”格局、提升科研水平创造了条件,全省疾控体系已实现系统化重塑。
二是人民健康防线不断牢固。全省传染病疫情总体平稳,连续20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四五”无甲类传染病流行,艾滋病防治在全国率先实现“三个90%”目标,防治工作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目前,艾滋病感染者发现率为94.1%、治疗率为95.4%、治疗有效率97.7%,母婴传播率连续六年达到国际消除标准,持续保持无经输血传播。登革热连续两年稳控在较低发病水平,病例数均比上一年度下降70%以上。2025年,登革热防控工作两次在全国会议上作经验交流。消除疟疾成果持续巩固,全省连续9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稳步推进遏制丙肝流行攻坚行动,多项指标排名全国前列。血吸虫病于2024年历史性达到消除标准,比国家提出的目标提前3年实现,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得到持续提升。
三是惠民利民服务效能显著增强。在全国较早实现电子预防接种证申领应用,持续优化预防接种单位布局,方便群众就近就地接种,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全省0-6岁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始终保持在90%以上。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云南已连续24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27年没有白喉病例报告,麻疹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025年,省政府将初一适龄女生接种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纳入10件惠民实事之一,截至目前,已为21万初一女生免费接种,全省群体免疫屏障得到持续巩固。
云南在老龄健康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保障好老年人群健康,对于提高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聚焦老龄健康服务,重点抓了4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县域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截至2024年底,全省已有93家县级综合医院、81家县级中医院的老年医学科(老年病科)通过达标验收,达标率达82.6%;稳步推进昆明、保山、楚雄、红河4个州(市)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全省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的医疗机构147家、床位1452张。
二是提升老年就医便利满意度。全省已建成2060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其中1123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可提供老年护理服务,303家公立医院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287家医院配备符合规范的无障碍设施,196家医院提供老年人专门药事服务,让老年人就医更加便捷、舒适。
三是提升老年健康管理质效。做好老年健康管理与医养结合服务,依托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巡诊、预约、定期集中服务等形式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等服务,每年有350余万人享受专业优质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63.81%。
四是提升医养结合规范化服务水平,印发《关于促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规范医养结合机构设立,强化部门监管协作,强化质量管理,深化医养签约合作。全省有医养结合机构204家、床位5.3万张、从业人员达到1.6万余名。
“十四五”期间,云南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十四五”期间,省卫生健康委始终把卫生健康科技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突出科教工作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科研项目经费投入持续增加。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领域科研工作。近三年,科技财政经费支持各类科研项目覆盖37家医疗卫生单位,支持项目372个,为卫生健康科研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卫生健康科技政策逐步完善。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省科技厅印发了《云南省促进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发展20条措施》,这是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通过系统性政策布局,破解卫生健康科技创新瓶颈,加快发展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为全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更坚实的科技保障。
三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建立了覆盖国家级和省级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拥有5个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2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建成云南省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7个,在建院士(专家)工作站60个。同时,在医疗卫生单位设立23个研究所和101个研究中心,搭建了广阔的科技创新平台。
四是科研项目立项课题稳步增加。近三年,省卫生健康委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0项;云南省阜外医院申报国家2030四大慢病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填补了云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空白。近年来,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获奖项目保持稳定占比,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多项省级科技奖励,有力推动了卫生健康学科发展和技术突破。
五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持续壮大。通过实施云南省高层次卫生健康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培养115名“医学高端人才”、269名“医学学科带头人”和303名“医学学科后备人才”,累计投入培养资金达到了4.12亿元。
云南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十四五”以来,省卫生健康委始终聚焦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安全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为目标,多方统筹资源,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着力建体系、强基层、育人才、提能力,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一是持续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中医特色重点医院等服务高地。实现州(市)级中医院全覆盖,除州(市)所在地和人口较小县外,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98%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68%的二级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了中医临床科室。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95%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中医”。
二是传承创新促中医药人才培养。大力引进培养中医药人才,全省中医类别医师达到2.83万人。遴选培养国家和省级名中医、岐黄学者、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人才558名。在省、州(市)、县级中医医院分层级建设传承工作室331个,培养传承性人才目前已达到2117名。实施基层中医骨干培训、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生培养、乡村医生适宜技术培训等,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这些举措让老百姓“能看得上好中医”。
三是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云南坚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持续巩固壮大中医诊疗传统优势。88.5%的县中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58%达到国家的推荐标准,基层中医诊疗量占比提升到39.93%。联合省药监局等多个部门遴选推出首批10个“云岭名方”中药制剂,激励中药创新研发和临床应用。建立21个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不断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这些举措让老百姓“能放心看中医”。
云南如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卫生健康委始终坚持公益性导向,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医改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聚焦“大病不出省”,建强医疗高地,国家心血管病、呼吸、肿瘤3个区域医疗中心实现与国内顶尖医院的同质化发展。遴选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全省三级公立医院达127家,在最新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中综合排名全国第10位,较上年度提升6位。聚焦“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百县工程”,99.22%的县级综合医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85.27%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聚焦“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推动乡镇卫生院优化布局、差异化发展和基层慢病标准化诊疗专科建设,98%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了国家标准。
二是“三医”联动协同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质效、减轻就医负担。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全省基本医保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有序地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全面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质效,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从48.25%升至79.49%,微创手术占比从8.14%升至17.16%,平均住院日从8.74日降至7.79日,患者不用多住院就可以完成手术治疗,极大地方便了患者。2024年,全省门诊次均费用较上年下降了0.9%,住院次均费用较上年下降4.6%,职工、居民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医保基金实际报销比例分别为89.15%、70.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连续9年下降至26.91%,群众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
三是改革创新发挥示范引领,为全国深化医改提供“云南方案”。玉溪市、楚雄州先后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改革经验多次在全国进行交流。2024年度国家地市级行政区医改评价中,云南6个州(市)获评A+等级、8个州(市)获评A等级。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滇召开以“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推介云南经验。云南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经验入选《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25)》地方案例。紧密型医共体改革经验入选《中国卫生》杂志社“2024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
“十四五”期间,云南跨境传染病防控工作有哪些突出成效?
云南与老挝、缅甸、越南三国接壤,边境线长、传染病谱广,始终处在跨境重点传染病防控最前沿。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着眼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合作,坚持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跨境重点传染病防控成效明显,牢牢守住了祖国西南公共卫生大门。
一是联防联控机制更加规范有效。不断巩固和拓展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建立的联防联控机制,内部协调联动更加紧密,跨境联防联控合作机制不断巩固。境内,加强部门联动、工作协同,与昆明海关签署《加强口岸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协议》,17个省级部门建立联络员、联席会议、联动处置等工作机制,强化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共同开展突发、新发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境外,强化机制构建、巩固成果,与周边国家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区域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机制,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共同签署《澜湄流域热带病卫生合作备忘录》;在缅甸、老挝、越南等国联合建立疫情监测工作站和哨点,共同开展跨境重大传染病防控。2025年,在全球和周边国家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虫蚊传染病疫情较为严峻的情况下,云南登革热病例数不升反降,连续2年大幅下降,未发生规模流行,未发现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跨境重点传染防控工作务实、质量较高。
二是跨境合作交流和对外援助有力有效。近年来,与周边国家紧密互动,定期为周边国家开展业务培训,交流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治经验。与毗邻国家开展实兵实战联合应急演练,提升双边、多边联合防控作战能力,构建周边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2024年在河口瑶族自治县开展中越两国跨境传染病联合应急演练,2025年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开展中老越三国跨境重点传染病联合应急演练。两次联合演练成效明显,同时,还筹措项目资金500万元,从2025年开始拟在我国11个涉缅边境县和缅甸毗邻中国8个边境县开展疟疾跨境防控合作。此外,积极开展对外援助,2025年缅甸“3·28”地震发生后,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云南组建2支队伍赴缅开展医疗卫生援助,实现缅甸“大灾之后无大疫”目标,为国争了光,受到缅甸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云南省爱国卫生运动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爱国卫生运动是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实践。近年来,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和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群众可感可及,连续开展3轮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一锤接着一锤敲,积小胜为大胜,在保障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上取得更大成效。
2020年7月,立足疫情防控常态化需求、立足革除陈规陋习,从“小切口”入手,创新开展了“清垃圾、扫厕所、勤洗手、净餐馆、常消毒、管集市、众参与”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省级财政投入65亿元,目标就是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过去用17年时间创建了64个国家卫生县城,专项行动开展后,仅用一年半就实现剩余65个县全部达到国家卫生县城标准,完成了历史性跨越,中央领导专门批示肯定。
2022年7月,深化拓展了爱国卫生工作成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从环境卫生治理向社会健康管理迈进,对照健康中国建设总体要求,接续实施“绿城市、治污染、除四害、食安心、勤锻炼、管慢病、家健康”爱国卫生新“7个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全域打造健康县城,以“小县城”托起“大健康”。2024年4月,国家在云南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国推介云南爱国卫生运动好经验好做法。
今年起至2027年,持续巩固爱国卫生工作成效,又启动实施以“饮净水、控噪声、防近视、护老人、食安康、强体魄、约家医”为主题的第三轮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紧盯消除健康危害因素,缩小城乡、区域、人群健康差距,促进健康县城高质量发展。将健康睡眠、体重管理、心理健康、健康消费、健康产业和旅居云南等内容有机融入其中,推动形成健康优先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治理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筑牢健康根基。
在3轮“7个专项行动”的工作实践中,云南始终坚持群众满意的效果导向,人民群众想什么就努力去干什么。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一起干,全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全省上下一盘棋、万众一条心、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内容整理自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编辑: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