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关乎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战略基石。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党建引领、文化浸润、经济共建、社会治理四维联动,探索出一条具有边疆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路径。
党建引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筑牢思想政治基础是双江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首要任务。双江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在实践层面,双江县创新组建“收信人宣讲团”,邀请“时代楷模”鲍卫忠先进事迹报告团等开展宣讲活动。同时,组建以本土文化宣传员与志愿服务者为主的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2024年以来,开展各级各类宣讲917场次,覆盖12.6万余人次,录制民语宣讲微视频16期,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高地。
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是双江县铸魂工程的另一特色。该县充分发挥千信“圈控起义”教育基地和双江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功能,累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63期8000余人次,筑牢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国防教育的根基。这一做法将历史资源转化为现实教育载体,使共同体意识培育具象化、生动化。
体制机制创新为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保障。双江县坚持把农村优秀少数民族群众发展成党员、培养成村干部、锻造成乡村振兴骨干力量。通过实施“四个一批”干部素质提升工程,选派基层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到发达地区、高等院校挂职、学习,加快建设优秀的人才队伍。
文化浸润,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双江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亮点。把每年4月份定为民族团结宣传月,泼水节定为民族团结宣传周,以节庆文化为载体,加强与各民族群众的沟通联系,教育和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在忙糯乡,当地依托拉祜族研究会,深入挖掘拉祜族民族文化,利用“泼水节”“火把节”“双江冰岛茶会”等特色节庆活动,讲好忙糯乡的民族故事。同时,建设民族文化广场,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形式和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教育体系中的共同体意识培育是双江县的创新实践。双江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各中小学在课后服务中开设覆盖面广、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艺术、劳技等各类特色课程。双江民族小学聘请国家级、省级文化传承人、农村老艺人到校指导开展布朗族蜂桶鼓舞、佤族鸡枞陀螺、拉祜族“七十二路”打歌等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精准化文化传播策略增强了精神家园建设的针对性。双江县组织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组成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为抓手,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积极开展民族节庆及文艺展演,实施文化旅游工程,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
经济共建,产业发展共绘幸福家园
特色产业促进共同发展是双江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物质基础。双江县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发展促群众增收上持续发力,助推乡村振兴。该县持续推进“一县一业”茶叶示范县创建,打造茶叶主产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全县6个乡(镇)相关茶叶企业共同参与签署《双江自治县茶叶主产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创建框架协议》,通过这一平台探索茶企融入发展大局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不断优化企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精准施策推动产业发展是双江县的重要经验。以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企业的“双绑”机制为突破,推动订单销售、技术培训、提供就业等方面的利益联结,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切实把各族群众团结起来抱团发展。截至目前,双江已推动全县16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与75个村(社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了一批省级示范社。
集体经济助力民生改善是双江县的重要实践。邦丙乡通过推广甘蔗良种良法,推进机械化生产,2024年甘蔗提质增效5640.28亩,总面积达2.5万亩,产量达7.56万吨,实现蔗农收入3490万元。同时,大力开展核桃、坚果管护培训,实现产量和产值双提升;严格落实有机茶园管理标准,逐步提高市场认可度。这些产业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更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社会治理,多元共治打造平安家园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是双江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保障。该县通过创新党建组织体系、完善网格管理、做优精细服务等方式,探索基层党组织引领下的社会治理工作模式,组建“布朗哨兵、巧舌妇、红袖标、茶山卫士、两江巡哨、乡土人才”六支志愿服务队伍,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这些基层治理力量在帮助群众维权、处理突发事件、提供法律援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布朗哨兵”作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吹哨人”,用家乡话为乡亲普法,在调解民情民意、处理应急事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系统化治理网络构建起平安家园的坚实防线。双江县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和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把“组织建在网格上、党员融入群众中”,构建“乡(镇)党委—行政村(社区)党总支—村民小组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五级网格组织体系,确保每一级每一个网格都有对应的基层党组织领导或党员中心户负责,实现网格治理工作网格化管理无漏洞、无盲区、全覆盖。
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是双江县夯实基层基础的关键举措。该县成立村民理事会,将有威望、有能力的少数民族党员和群众纳入支部委员、村民理事会成员、志愿者服务队伍,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在村级事务、乡村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参与感。这一做法既尊重了民族地区传统治理智慧,又注入了现代治理要素,使基层治理更具包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