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会龙村,一栋栋房屋宽敞明亮、整齐美观,粉红色、淡黄色的墙壁与火红的凤凰花交相辉映,令游人驻足忘返。
会龙村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腊镇,是一个哈尼族聚居的自然村。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猪圈鸡圈胡乱搭……杂乱无序的村容村貌和“美丽”沾不上边,人均年收入仅为6766元。
近年来,随着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建设的深入,持续实施建强基层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位一体”项目,努力打造出组织强、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美丽家园。
会龙村党支部抓住契机,通过建强组织、美化生态、振兴产业,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幸福村的“蝶变”。
组织振兴强保障
“我们村变得这么漂亮、大家的腰包鼓了起来、邻里和睦融洽,都是党支部组织着我们,党员做示范,带着我们干、教着我们干、督促着我们干变成的。我们也觉得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奔头。”村民白云辉说。
“党支部就是群众的主心骨、顶梁柱,支部强才能激发乡村振兴的原动力。”勐腊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会龙村党支部在选优配强“领头雁”、发展党员、制度规范化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换届选举的时候我投了杨忠支书一票,他真的很厉害,会的东西也多,还乐于助人。我家前年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豆子和西瓜的收成一直不好,亏了1万多块钱,是杨支书热心地跑到我家地里,一眼看出是我买的肥料不对,建议我更换。2024年,我换了杨支书推荐的肥料,豆子和西瓜都长得很好,收入接近2万块了。”村小组党员李文忠高兴地说。
此外,会龙村党支部不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党员在理论学习、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强边固防等方面作表率,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形成“支部干事有人跟、党员说话有人听、遇事大家一起干”的良好局面。
生态振兴环境美
“以前村寨卫生没有人管,各条道路上垃圾无人清理、随处可见。”会龙村党支部书记杨忠感叹。
近年来,勐腊县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行动,全覆盖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五面红旗村”创建、“强边固防示范村”创建,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改善。会龙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将生态文明写进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开展“清河行动”“护林行动”、村容村貌提升等行动,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红黑榜”评比,引导村民做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为解决村里私搭乱建多、家禽牲畜粪便味道大等问题,党员户、干部户带领群众拆除彩钢瓦、围墙,搬迁猪圈、鸡圈,将橡胶自凝胶块、木料等转移到指定位置,原本拥挤脏乱的村落一下就“宽敞”了。
为了让村子更“靓”,村党支部还划分了党员责任区,带领群众对花台、路面、下水道等公共区域进行改造提升,每家每户都规划打造了小菜园、小花园、小庭院“三小园”,栽种各类土生土长的特色花卉、果苗和野菜。村民曹忠梅笑着说:“村子现在很干净,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花草,吃完饭散散步觉得很舒服。”
产业振兴日子旺
“我们哈尼族有句俗话叫‘天帮忙、人努力’。我们村很多人都不懒,也有很多资源,但就是不会用,收入上不去……”村民张顺福感叹道。
过去,会龙村民以橡胶为生,人均种植7亩左右,产业单一。“最开始让大家发展一些其他产业,群众也不太愿意,也不想外出。”家住会龙村的补蚌村党总支书记罗永才说。为让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村干部和党员在“挂包帮”干部的指导下,有的利用冬天无霜期的气候优势种植起了反季节果蔬,有的外出务工、增长见识,还有的自学养猪、养鸡等等。
为规模化发展产业,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互帮共赢模式,发展香菇、冬茸等人工菌类种植产业,让村民们增强“造血”机能。
此外,党支部还带领38户农户运用临近自然保护区的区位优势养殖蜜蜂,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发挥村寨紧邻“望天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与望天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村企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特色民宿,吸引游客到村内住宿消费,促进村民增收。
目前,该村开设民宿23家、房间40间,每间年平均收益3万元,农家乐12家;种植橡胶964.21亩,年产值达937.2万元;种植沃柑50余亩,年产值达约38万元。202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2万元。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接下来我一定会好好干,带领村民们把日子越过越好。”谈起未来,杨忠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