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让我们一同走进
他们的帮扶故事
向这些医者
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心”系边陲
刘亮医生的勐腊“心”篇章
2024年盛夏,勐腊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迎来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对口帮扶心内科医生——刘亮。三百多个日夜,他用心书写着守护心脏健康的崭新篇章,让边疆百姓“心病”不再难医。
破冰:
从零到一的“心”突破
过去,勐腊的急性心梗患者常因辗转求医错过救治时机。刘亮医生的到来,带来了破冰的利器,他推动了十余项心血管介入关键技术在勐腊的首次落地和常规化应用。
与死神竞速的“绿色通道”
刘亮医生推动建立的规范化胸痛中心流程,并开展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建立起一条高效的生命通道。56岁的张先生,胸痛如绞,命悬一线。刘亮医生带领团队深夜驰援,从基层卫生院确诊到我院导管室开通血管,争分夺秒。当闭塞的冠脉重新流淌血液,张先生摸着胸口感叹:“这胸口不闷了,连呼吸都是甜的!”一年,101例急诊PCI,100%的成功率,背后是无数个被抢回的生命瞬间。
看得更清的“血管地图”
以往模糊不清的复杂病变,在血管内超声(IVUS)、血流储备分数测定(FFR)的“火眼金睛”下无所遁形。40余例精准介入,让支架植入不再是“凭经验”,而是基于血管内最真实的“地形图”,更安全,更长久。
托住危重的“生命之锚”
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压如风中残烛,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技术成为托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肾动脉狭窄导致的高血压,也终于有了精准治疗的“钥匙”。
一年间,刘亮医生指导我院心内科团队累计完成各类心血管介入手术450余例。 这组数字背后,是勐腊县彻底告别复杂心血管病患者只能外转的历史,是无数家庭重获希望的见证。
扎根:
留下不熄的“心”火
刘亮医生深知,真正的帮扶,是点燃本土的火种。他倾注心力,只为留下一支“带得走技术,带不走责任”的队伍。
严谨,刻入日常:
他梳理规范,优化流程,从一份病历的书写到一项操作的执行,都力求严谨。胸痛中心、心衰中心的建设在他的打磨下,从蓝图变为守护生命的坚固堡垒。
传承,融入点滴:
每周的学术讲座,40余场风雨无阻。疑难病例讨论会上,他引导思考;手术台上,每一个步骤的讲解,每一次手把手的指导,都是毫无保留的薪火相传;查房时温和而犀利的追问,是督促年轻医生成长的良方。
成长,破土而出:
汗水浇灌,终见花开。如今,三名本地医生已能独立完成冠脉造影和常规PCI,多名医生熟练配合操作IVUS、FFR。一支初具规模、能打硬仗的本土心血管介入团队,已在勐腊扎根。他们眼中的自信,是刘亮医生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无界:
跨越山河的“心”桥
刘亮医生的仁心,没有地域的边界,只有对生命的敬畏。
锦旗无言,情谊有声:
七面鲜红的锦旗,悬挂在科室的墙上,每一面都是一个家庭重获希望的故事。张先生康复后送来的那面,上面“医术精湛 济世良医”的字样,是勐腊百姓最朴实也最厚重的认可。
胞波情谊,“心”路相连:
勐腊紧邻老挝,刘亮团队的技术声名,跨越了国境线。72岁的老挝老人SKYAN(化名),被反复胸痛折磨,远道而来。复杂的“冠心病、三支病变”诊断明确,刘亮医生沉着施术,成功植入支架。当胸痛消失,老人竖起的大拇指和那句“中国医生,好!勐腊医院,好!”的质朴赞语,让小小的诊室充满了超越国界的温情。40余位像SKYAN一样的老挝患者慕名而来,康复而归,这条因“心”相连的健康纽带,正悄然加深着中老两国人民的情谊。
足迹:
丈量乡土的“心”意
病房之外,刘亮医生的脚步踏遍了勐腊的乡镇。每一次下乡义诊,他都俯下身,耐心倾听那些被山路阻隔的健康诉求。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听诊,向晒得黝黑的村民讲解心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将“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如同种子般播撒在边疆的土壤里。
在勐腊:
种下一颗“心”
刘亮医生在勐腊的这一年,是先进技术落地生根的一年,是本土医疗力量破茧成蝶的一年。他用双手打通了闭塞的血管,更在边疆百姓心中搭建起信任的桥梁。
当告别的时刻来临,刘亮医生的身影或许会离开,但他倾注的心血、播下的种子、点燃的灯火,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心跳之中。勐腊的山水,会记得这位上海医者,用心写下的“心”篇章。
来源:
勐腊县人民医院
监制:玉 旺
责编:刘艳华
终审:斯斯龙、刘 婷
编辑:木依慧其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