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别客气,来了就像走亲戚一样。”初秋的北京,一场雨后,老挝驻华大使馆内飘散着淡淡的占芭花香。记者走进会客厅,老挝驻华大使宋蓬露出笑容,亲切地说道。
老挝驻华大使宋蓬。受访者供图
那天午后,这位老挝革命者的后代、资深外交官,以及中老友谊半个世纪的见证者,向记者娓娓道来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故事,讲述两国之间根植于历史的深厚情谊。
回望过往,宋蓬说自己人生的转折点,是在“六七学校”。
20世纪60年代,老挝正处于抗美救国战争的关键时期。为保障革命者子女的安全与教育,经中老两国领导人商定,中国于1967年在广西南宁创办了“六七学校”——全称为老挝中央干部子弟学校。
“在那里,我们接受了全面教育,视野也得以开阔。”与中国师生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宋蓬始终铭记于心,他说那是中国人发自肺腑的善意,更是对老挝人民实实在在的支持。
他特别提到,现任老挝总理宋赛·西潘敦、国会主席赛宋蓬·丰威汉等多位高层领导人,都是“六七学校”的校友。现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西苏里,当年正是以教师身份带领学生赴中国学习。
宋蓬动情地说:“没有这些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
“中国人与我们并肩战斗,守护理想”
在追溯两国深厚情谊时,宋蓬提到了一个鲜为人知却意义重大的地点——老挝北部华潘省未央赛县的“中国洞”。
这是一处庞大的天然溶洞群,该溶洞靠近老挝人民革命党领导核心的战时指挥所,在美军对老挝实施大规模轰炸的战争年代,它也是中国援老人员的隐蔽基地。
“大家在洞里一起生活、一起开会、一起制定战略。中国人不是远远地站在外面援助,而是和我们并肩战斗。”宋蓬说,在最危险的时刻,中国专家与老挝革命者同吃同住,用血肉之躯守护共同的理想。
时间无言,山河见证。从1962年到1978年,应老挝请求,中国先后派遣超过11万人次的解放军工程兵和防空部队进入老挝。他们修筑公路、架设通信线路、执行防空任务,许多人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长眠于老挝的土地。至今,老挝境内仍有多座中国烈士陵园,静静诉说着这段用鲜血写就的历史。
“老挝人永远不会忘记,在最困难的时候,是谁站在我们身边。”宁静的会客厅里,回荡着宋蓬坚定有力的话音。
从云南到铁路,合作落地,情谊流动
作为中国唯一与老挝接壤的省份,云南省在中老合作中扮演着“第一通道”的角色。
宋蓬指出,云南不仅是地理上的“邻近者”,更是人文交流与务实合作的“先行者”。他举例说,云南省主办的中老双语杂志《占芭》已成为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窗口。杂志内容贴近实际,既介绍中国发展经验,也展示老挝文化与生活,促进了民心相通。“这不是单向的宣传,而是双向的对话。”
当前,中老铁路作为双边最显著的合作成果,已取得积极成效。这条全长1035公里的现代化铁路自开通以来,有效带动了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宋蓬表示,近日老中双方签署中老铁路“一地两检”政府间协议,未来旅客出入境将只需上下车一次,实现“一次排队过四关”,通关总时长有望在现有约2小时的基础上大幅缩减。“这不仅是中老铁路通关便利化的重大探索成果,也将为未来泛亚铁路网的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
老挝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宋蓬说,老挝相信,真正的多边主义不是口号,而是像修铁路、建学校、共战风雨这样的具体行动。
采访临近尾声时,宋蓬望向窗外:“老中友谊是由一代代人用牺牲、信任、携手、前行建立起来的。”他希望,两国年轻人能真正了解“六七学校”的故事,走进“中国洞”,坐上中老铁路,去感受这份情谊的分量,把真实的记忆、真诚的友谊,一代代传下去。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