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
西双版纳如何释放
旅居康养住房消费潜力?
有哪些可以推广的做法经验?
一起来看
↓↓↓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的殷切嘱托,认真贯彻省委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和西双版纳旅居品牌打造要求,立足自身优势,精准对接市场,着力打造“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幸福康养旅居目的地。
坚持“好地方”定位
构建“三维度保障”政策体系
“总布局”融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制定最美旅游城市十大提升行动、旅居西双版纳景洪新样板等规划方案,明确最美旅游城市和国内外知名旅居目的地目标定位。
“细措施”明确行业标准,细化景洪市康养小区建设、“和和美美一家人”多民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建设、旅游民宿经营管理等政策措施,多点发力支撑旅居产业发展。
“走出去”抓好宣推,针对省外购房者占比大的市场特征制定外宣方案,“线上”策划推出“交换冬天”康养旅居等特色品牌,线下组建政企联动工作组赴黑吉辽冀川等重点城市驻点开展宣传推介,开展“五天四夜免餐饮、住宿、景区门票‘购房游’体验”“现场缴纳1000元购房意向金抵扣10000元购房款”等促销活动,1—7月吸引3974万人次“游景洪”、同比增长7.8%,新建住宅省外购房成交8322套、面积63.15万平方米,套数、面积分别占销售总量的78%、75%。
执行“好房子”标准
通过“三端发力”优化住房供给
树牢“品质为王”理念,定期分析市场形势,推动住房供给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高标准建新房。细化落实基础型、提升型、完善型旅居康养小区建设三级标准体系,开发候鸟型、疗养型、雨林型等特色产品,满足多样化旅居需求,推动新开发地产项目实现封顶预售,切实保障购房群众合法权益。比如,春江明月、雨林华庭等旅居地产在设计、建设、运营及服务全生命周期践行“好房子”理念,项目配套了业主食堂、健身房、游泳池、公共图书馆、儿童游乐场、免费会客厅等20余项便民设施,现房均价保持在1万元/㎡以上,主力户型月租金2000—3000元,优质房源市场认可度持续攀升。
盘活闲置资产。通过引入专业运营主体,对居民闲置住房、小区空房、社区公建用房等闲置资产进行针对性改造,因地制宜转化为特色民宿、旅居房、照料床位等旅居产品。比如,引入寻梦(西双版纳)康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盘活嘎洒街道曼广居民小组居民自建住房闲置空间,改造成37套特色民宿,服务旅居客超1万人次,为居民带来3000元/月稳定租金收益和20%营业额分红,每年带动集体增收12万元以上;引入云南亨嘉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盘活景洪农场八分场社区居民小区闲置空房,改造为500间旅居房和文体娱设施的版纳庭院项目,自运营以来服务旅居旅学中老年人超8000人次;引入云南甘美康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利用滨江俊园公建社区用房改造为36个日间照料床位,并配建幸福食堂、护理站、理疗室,为41位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提供照料服务。
丰富酒店新业态。鼓励酒店主动拓展长租包租、商住融合等多元模式,将单一的住宿产品升级为涵盖生活照料、文化体验、社群互动的复合型旅居方案,实现从“卖房间”到“卖生活”的深度跨越。比如,咪咕噜(版纳)旅居酒店租售并举,打造128间酒店式温泉旅居客房,通过精准定位长居客群,实现旺季入住率98%、月均3680元/床的收益水平,带动营业收入年超520万元。云投喜来登、融创皇冠假日、铂尔曼等高端酒店,依托集团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整合酒店住宿、景区游览、康养服务等资源,推出家庭游、康养游捆绑式系列度假旅居产品,有效平衡淡旺季客流,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聚焦“好体验”需求
推出“三项服务”提升旅居品质
在加快城市硬件设施提档升级的同时,以“好服务”保障为支撑,不断丰富旅居服务新空间。
坚持专班运作保障旅居产业健康发展。健全专项服务机制,推出“投资额不达25%的项目业主以不动产预告登记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政策,有效盘活土地资源;推行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跟踪”,建筑许可证办理时限压缩至6.79个工作日,1—7月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66.74亿元,同比增长15.5%;成交新建商品房13141套(同比增长2.3%)、销售面积100.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有力支撑全州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总额3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二,有效带动关联指标实现“样样好”。12个保交楼项目、6537套住房实现100%交付,房地产领域信访事件总量降至202件、同比下降61.3%。
优化社区品质增强旅居归属感。开展最美旅游城市十大提升行动,新成立2个街道办事处、51个社区居委会,完成市政道路提升、综合管沟建设等工程334公里,整治“两违”建筑4.5万㎡,打造特色街区、口袋公园等绿美场景100余个、20万㎡,加快多民族互嵌式社区创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通过设立“候鸟家园”驿站等措施,吸纳“新市民”进入社区干部队伍,成为社区自治“主人翁”。完善社区医疗、文化、休闲等基础设施,联动辖区商家推出“新市民专属优惠”,覆盖餐饮、购物、休闲等场景,逐步构建旅居社区“15分钟”生活圈。建成19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1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解决旅居客群“就医难、消费贵”问题。组织旅居人员组建舞蹈、书画、摄影等各类“候鸟社团”150余支,挂联46支群众性文艺院团,定期举办民族文化体验、歌舞交流等活动;开通景区直达公交专线6条,组织“新市民”赴周边国家、本地村寨开展体验活动,促进新老市民文化交融、情感联结。建成幸福食堂等“候鸟家园”49个,为老年人提供配餐、助餐、送餐等服务,让旅居客群感受“家的温度”,实现服务效能与民生温度双提升。
服务候鸟人才强化智力支撑。聚焦“引、育、留、用、服”,出台《景洪市支持柔性引进人才实施细则(试行)》《景洪市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环境若干措施(试行)》等政策,精准摸排3.7万余户旅居住户,分类建立涵盖423人的多领域高层次旅居人才库。创新“旅游+”“候鸟+”“康养+”“退休返乡”等引才模式,搭建“候鸟人才会客厅”等多元平台,挖掘候鸟旅居银龄人才18人,促成银龄科技特派员项目、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及智库基地落地,有效推动旅居人才从“暂居”到“扎根”。
资料来源:州委政策研究室(州委改革办)、景洪市委改革办
图片来源:陈宏、杨斌,曼弄枫街道贝叶社区、景洪市文联
本站编辑图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