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风险急剧上升。各个国家和地区如何求生存,谋发展,搞竞合,争未来?谁来指南找北?2021年,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八大领域国际合作,是对上述问题提出的“中国答案”。在八大领域内,世界各国智库各显神通,仰观俯察,深思熟虑,出谋划策。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特开辟全球智点·全球发展倡议卡片专栏,以极简方式提炼要点,为促进全球发展倡议下各领域国际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欢迎读者循例投稿,形成全球智点·全球发展倡议的爆炸式扩散效应。
标签:#老挝/性别平等/包容性政策/社会发展与保护
观点:关于性别平等、残疾和社会包容的数据是老挝构建包容性社会、弥补公共服务差距的催化剂。
背景:传统数据集因过度汇总而忽略排斥细节,致使边缘群体需求在政策制定中被系统性忽视。
1.数据统计模糊群体间差距。传统数据集倾向于汇总结果,仅呈现全国识字率、就业率等宏观指标,却掩盖一些族群女性识字率骤降、残疾女性被劳工统计完全遗漏等尖锐问题,导致资源配置与政策干预失准。
2.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与残疾鸿沟。据老挝全国劳动力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相对男性处于较高水平,但她们的就业质量显著偏低,主要集中在非正式、低薪岗位,同时还承担着大量无偿家庭工作。而残疾女性尤其是重度残疾者,几乎被劳工统计数据完全遗漏,遭受双重边缘化。
3.数据收集存在多重缺口。过去的数据收集未能涵盖工作条件、照护责任或职场歧视等多重维度,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收集方法,限制制定有效包容性劳工政策的能力。
图源: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
内容:老挝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应用,初步建成关于性别平等、残疾和社会包容的数据驱动型治理生态。
1.国家构建GEDSI数据框架。老挝将关于性别平等、残疾和社会包容(Gender Equality, Disability and Social Inclusion,GEDSI)的数据纳入国家统计系统。该框架强调机构合作和参与进程,运用交叉视角,确保国家调查和发展计划能捕捉边缘化群体需求,以数据为驱动。
2.开展开创性数据收集工作。老挝在2007-2008年第七次支出和消费调查中首次纳入了残疾相关问题,成为探索残疾与多因素关联的重要里程碑,同时推动社会认识到需补充残疾类型、严重程度数据,以支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精准优化。
3.能力建设与跨部门合作。2019 年以来,老挝相关部门以让GEDSI数据可用且能落地为目标,通过跨部门培训与多方协作,推动GEDSI数据转化为政策设计、监测及预算分配的实际依据。
4.投资数据转化与传播能力。针对决策者与公众的需求,老挝统计局自2021年起采用数据叙事、信息图表、数字仪表盘等工具,将复杂统计转化为可操作的见解,加速数据向政策的传播效率。
5.出台GEDSI数据标准指南。在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下,老挝统计局制定了《收集、分析和使用老挝性别平等、残疾和社会包容数据的指南(2025)》。该指南旨在促进GEDSI指标融入人口普查、调查和行政数据系统,系统性解决以往数据碎片化、不可比的问题。
建议:老挝需从数据采集、应用与治理三方面升级,构建全覆盖、强响应的关于性别平等、残疾和社会包容的数据生态系统。
1.推行全维度数据分类采集。老挝需通过全维度分类收集数据与精准填补数据缺口双路径完善GEDSI数据体系。既要按多核心维度规范调查与行政记录的数据分类,以精准定位人群、揭示隐性排斥;也要通过工具修订与方法创新,补齐隐性人群数据空白,并延伸覆盖新兴政策领域,为包容性决策提供全面数据支撑。
2.创设包容性比率问责指标。老挝需制定并跟踪女性或残疾人领导比例、数字服务获取率等包容性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实现对政策进展的定期评估与公共层面的责任监督。
3.投资沟通工具和数据叙事。老挝需投入建设GEDSI数据沟通工具与叙事体系,通过强化用户友好型平台、可视化仪表盘及个性化叙事,让数据更人性化、易理解。
4.部署参与式数据收集流程。老挝需让边缘化群体参与GEDSI数据的指标制定、收集、解读及应对措施设计,通过这种参与式方法提升数据质量,促成更包容的发展成果。
5.加强跨部门数据操作。老挝需以部门协同与数据互操作性为重点,通过联合收集应用GEDSI数据、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整合,并建立通用定义、集成平台与协调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从各自为政到统一的包容性方法的转变。
来源:亚洲开发银行,《利用数据构建老挝包容性政策》,2025年08月13日,https://development.asia/insight/using-data-build-inclusive-policies-lao-pdr
整理者:张桉菁,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全球智多星团队成员/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来源|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