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
勐腊县与上海有着一段独特而深厚的缘分
种缘分跨越了山海
历经岁月的洗礼
愈发显得珍贵
从上世纪的知青岁月到如今的沪滇协作,两地人民携手共进,共同书写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真实质朴的故事......

青春与热血的交融
时光回溯至上世纪,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让上海与勐腊紧紧相连。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在勐腊县安置了大量知青,共计20361人,其中上海知青13736人,占比高达67.4%。这些上海青年,怀揣着理想与信念,远离家乡,奔赴勐腊这片边疆土地。
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知青们住的是简陋的茅草房,吃的是粗糙的饭菜,但他们毫无怨言,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在荒野中开垦,在橡胶林中劳作。他们挥洒着汗水,奉献着青春,与当地各族群众一同,为勐腊的建设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是勐腊橡胶的开端!
1969年,上海知青陈裕桐与其他数百名知青一起,乘坐列车,历经四天三夜,来到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被分派到勐腊水利二团。当时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他们住的是简易草棚,草棚房顶能透进阳光,晚上躺在竹床上能看到星星和月亮。饮食也十分简单,一日三餐基本是菜汤泡饭,菜汤里几乎不见油花。但知青们没有丝毫抱怨,而是积极投入到引水渠修建等工作中。
同样在1969年,张学文与徐洁两位上海知青也来到了勐腊国营农场。农场的主要任务是平整土地、挖树穴、栽种橡胶树。劳动强度极大,一天下来,手掌磨起水泡,双臂酸痛不已。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第二年春天,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完成,勐腊农场隶属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张学文与徐洁也成为了光荣的兵团战士。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知青们不仅在物质上参与建设,更在文化、思想等方面与当地进行交流融合。他们带来了上海的先进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丰富了勐腊的文化内涵。而勐腊这片土地,也以其淳朴的民风、秀美的山水,滋养着这些知青的心灵,让他们在异乡也能找到归属感。
知青们在六团,他们积极学习橡胶种植技术,从平整土地、挖树穴,到芽接、定植,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对待。他们顶着烈日,在橡胶林中劳作,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从未退缩。
在六团八营,管理员邓光斌带领知青们全力开发勐腊,扩大橡胶种植基地。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督促全营尽可能多地开垦土地。在他的带领下,八营开垦出38000亩橡胶林,整个勐捧农场的橡胶林面积达到了24万亩。这些橡胶林不仅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勐腊农垦的重要财富。
除了种植橡胶,知青们还在水利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参与修建的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为勐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上海知青与勐腊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在劳动中相互帮助,在生活中相互关心。傣族老乡们热情地招待知青,为他们举办欢迎晚会,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而知青们也积极融入当地生活,学习傣族文化,与当地人民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指导员秦本华在带着13个人组建六团八营三连时,与知青们同甘共苦。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与知青们的情谊也一直延续着。即使在调任水利兵团后,他仍惦记着知青们,为他们送去火腿等特产。而知青们探亲时,也会为指导员捎来家乡的特产。
续写新篇章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新时代,上海与勐腊的情谊在沪滇协作的框架下得到了新的升华。上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勐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产业帮扶方面,上海帮助勐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上海还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勐腊的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教育帮扶上,上海为勐腊捐赠教学设备,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当地的办学条件。开展教师培训项目,提高勐腊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教育帮扶,为勐腊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医疗帮扶也是沪滇协作的重要内容。上海的医疗机构与勐腊县开展合作交流,派遣医疗专家前来支医,捐赠医疗设备,提高勐腊县的医疗卫生水平。让勐腊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上海还积极为勐腊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修建公路、桥梁等,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当地的防洪抗旱能力,为勐腊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相信未来,上海与勐腊将继续携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深化协作,携手共进,续写新时代的东西部协作新篇章。让这段跨越山海的情谊,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从上世纪上海知青奔赴勐腊的知青岁月,到如今的沪滇协作,上海与勐腊之间的故事一直在继续。这是一段关于青春、奉献、情谊与发展的故事,它见证了两地人民的深厚情谊,也展现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迁。
来源:
南腊河
监制:玉 旺
责编:刘艳华
终审:斯斯龙、刘 婷
编辑:木依慧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