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投资者之所以选择投资老挝,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这里“人工成本低、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特别是中老铁路开通带来的物流便利,大量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皮具、玩具、电子零配件和家居用品等制造企业正涌入老挝市场,制造业投资刺激需求,带动了基础设施和房建项目的用工需求。老挝农业和矿业资源丰富,同样需要大量劳动力。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骨感。招工难、流失快已成为许多中资企业在老挝落地后普遍面临的用工困局。老挝本地劳动力成本确实不高,但因全国人口基数小,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程度低且每年有大量人口出国务工,批量招工往往存在困难。企业HR在短期内招聘到大批符合条件的工人难度极大。又随着老挝市场上企业数量逐步增加,企业间开始“抢人”,加之老挝本地工人流动性本就较高,引发投资者用工不稳定担忧。招工困难叠加高流失率,企业难以维持稳定产能,最终影响客户下单信心,甚至导致产业链收缩。
尽管数据显示老挝失业率不足2%,但这背后隐藏着劳动力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可上岗的技术工和熟练工极为稀缺。大多数劳动力集中在农业或临时性工作岗位上,缺乏系统培训与工厂化经验。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从生产操作工到装配工,再到建筑电工、设备维修等岗位,几乎都面临“缺人可用”的难题。 熟练工更是市场上的“紧缺资源”,成为企业之间争抢的对象。
如果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企业将面临“项目推进不了—熟练工培养不起来—订单接不住”的恶性循环。用工短缺已不只是某一阶段的问题,而是直接影响项目落地能力、影响营收表现、甚至影响整体产业布局的重要变量。
为应对本地劳动力短缺,老挝政府已允许合规引入第三国劳工(如孟加拉、缅甸、越南等),并设立了配额制度与审批程序。实践中,这些外籍工人多数为熟练工或经过培训后派遣,抵达后可立即上岗,劳动效率更高,服从性与稳定性普遍优于本地年轻劳动力。同时,外劳劳动合同期限清晰、成本可预估、出工稳定性强,为企业排产与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大的确定性。
总的来说,中资企业在老挝面临的“用工荒”并非偶然,而是由于本地人口结构、技能供给与产业扩张之间的系统性错配。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引入外籍熟练工人,不应被视为“无奈之举”,而应看作保障项目实施、形成稳定产能的“结构性补充”与“制度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