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大模型已成为各国竞相角逐的战略高地。近日,老挝国家级大模型成功完成训练并在线开放使用。该模型在中文、老挝文、英文的互译,特别是在老挝文的理解与内容生成,以及与当地文化相关的领域、本土化适应能力等方面表现卓越。这一重要历史性突破不仅填补了东盟成员国在小语种大模型领域的空白,更架起了中国-东盟数字合作的新桥梁。
老挝国家级大模型的诞生是攻坚克难的结果。长期以来,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发主要集中于英语、中文等广泛使用的语言,而像老挝语这样使用人数不多的小语种,在人工智能领域几乎处于静默状态。电子语料匮乏、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差异显著,这些难题如同阻碍研发道路的厚重壁垒。但中国与老挝携手奋进,联合中国顶尖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创新出了一套低成本、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方案。
这座数字桥梁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突破。作为中国与东盟智能合作的重要项目,老挝国家级大模型的技术框架已被应用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多个东盟成员国的底层模型研发,解决了该地区在小语种人工智能发展方面的共同难题。另一方面,该项目还培养了近100名在数据采集处理、模型训练调优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积累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在更深层次上,该项目展现了中国与东盟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坚定决心。在《中国-东盟关于共同推动可持续和包容性数字生态建设的联合声明》指引下,老挝国家级大模型的开放启用恰逢其时。中国与东盟已连续四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东盟互联网用户超4.8亿,加上中国14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共同构成了数字合作的广阔蓝海。目前,中国正以此大模型为基础,推动在农业、医疗、旅游等重点领域建设产业大模型。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将从语言互联深化到产业互联:例如跨境贸易中的精准翻译、远程诊疗的辅助支持、旅游服务中的本地化导览、教育领域的资源共享等,都将因小语种大模型的能力而被注入新的活力。
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应受数字鸿沟所限,每种语言都应有展现其文化特质的智能媒介。老挝国家级大模型的成功应用,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它不仅是技术创新的成果,更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有力见证。随着合作不断深化,这座由小语种大模型架起的数字桥梁,将使人工智能更好地造福地区人民,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更持久强劲的数字动力。
来源|老挝国家通讯社、老挝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