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洋在此分水,太阳在这转身”一直是临沧市独特地理环境的金字招牌,地处北回归线和太平洋与印度洋两大水系地理分水线的十字路口,丰富的森林、矿产、水电和生物资源让这里成为滇西南生物多样性的重点保护区域。
临沧市副市长牟洪操介绍,围绕“把临沧建成最美丽的地方”,临沧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5个,使全市特有的原始生态系统和9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以保护。依托占全市国土面积70.5%的森林资源,临沧建成各级森林公园3个,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基本建成,境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6种,很多物种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原始植被群落自然景观。
“一茶、一竹、一木”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临沧有野生茶树面积40多万亩,冰岛、昔归等一大批优质名茶让这里成为世界古茶之都。这里也是全球最适宜多种竹类与铁力木生长的区域之一,境内竹林面积达209万亩,竹种达25属58种,是世界上最大的竹子“巨龙竹”的自然生长地,被誉为“中国特色竹乡”。
临沧生态系统完整,南滚河、南捧河、大雪山等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稳定,使临沧的生物多样性呈现出特有性与丰富性特点。临沧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绍军介绍:“临沧有四数木、水青树等不少我国特有单型科植物,还有着毛冠鹿、长尾姬鼠等野生动物特有种群。临沧市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0.25%,但维管植物与脊椎野生动物均占全国10%以上,物种有极高的丰富性。”
环境不断提升,生态持续见好,临沧野生动物也频繁“出镜”。在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三豹同框”和有“蜘蛛巨人”之称的捕鸟蛛。在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西黑冠长臂猿。
为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工作机制,临沧市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制定多种政策和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6%,各类环境管控单元70个,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容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保护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临沧多次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为动植物资源保护摸清底色。“通过专项调查,我们深入实地组织了自然保护区巡护和生物多样性系统评估。完成了亚洲象、绿孔雀、巨蜥、西黑冠长臂猿等稀有动物和四须鲃、巨魾、云纹鳗丽、南汀爬鳅等特有鱼类为重点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验收了西黑冠长臂猿保护与监测项目,建立起800亩亚洲象食物源试验基地编制了亚洲象保护行动计划。”牟洪操说,这一系列工作加强了极小种群保护,临沧特有珍稀物种种群数量得以持续上升。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配套工作的落实上,临沧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准入制度,坚决落实环评五不批原则。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制定了《临沧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