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核心技术助推云南省政法
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高效运转
云南省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破除了云南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监狱、戒毒和涉案财物保管中心之间的信息壁垒、数据孤岛,整合了政法部门的数据资源,提高了数据收集、传递、整合和处理的速度。
昆明市人民检察院作为试点单位的“拓荒牛”“排头兵”“试验田”,在4年的试点过程当中,主动与公安、法院、司法、监狱联合排查业务协同中的堵点、漏点、痛点和难点,不断增强需求分析、功能研发、应用推进的紧密度和耦合性,总结了十大核心技术解决了科技含量低、操作不方便、开发难度大、业务流转不顺畅等问题,助推了平台高效运转。
数据到家技术
借鉴网上购物跑腿送货上门体验感好、交互性好的特点,利用业务协同ID唯一性,采用数据映射技术,实现将法律文书和结构化案卡信息传输至检察机关2.0办案系统对应的承办检察官办案单元下,承办检察官直接接收自己的外来文书和自动回填案卡信息,不再由案管中转,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如:审查逮捕阶段接收:公安机关反馈的《批准逮捕决定书回执》;移送审查起诉阶段接收:公安主动补充材料、《换押回执》《变更羁押期限通知书回执》;一审公诉阶段接收《换押回执》《出庭通知书》《判决书》等。
该技术的应用将以前办案当中打印文书、回扫文书、回填案卡工作转换为直接接收法律文书和补填案卡,减少了纸质材料的流转、减少了案卡填录入、避免了线下跑腿,是一项深受刑检承办检察官和案管喜欢的技术。
数据关联技术
解决因政法网络、平台故障、系统原因等因素造成线下收案,案件无法后续流转和共享的问题。通过移送单位重新移送,接收单位采用已有案件关联,并建立唯一的业务ID,保障案件能够继续流转和共享。
如:审查起诉阶段检察院线下收案,公安重新推送案件,检察院采用已有案件收案进行数据关联,实现政法协同业务ID的串联,解决缺少业务ID无法在一审公诉阶段通过政法协同移送案件到法院的难题。
数据重组封装技术
解决检察机关和其他机关电子印章无法验证的问题。采用操作性更方便、应用效果更好、技术路线更简单、交互方式更可靠的技术路线,实现检察机关和其他机关文书的交换。
如:《批准逮捕决定书回执》,不再通过技术手段强行在检察院的文书上回填文字和加盖公安机关印章,而是由检察机关提供文书模板和结构化数据给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封装组合成一份新的《批准逮捕决定书回执》,并加盖电子印章反馈给检察机关。
数据管控技术
借鉴城市交通管控技术,解决平台业务协同发展到一定体量,升级硬件设备仍无法解决业务协同峰值造成数据排队等待处理的堵塞,通过业务协同分级管控、错峰交互,解决用户体验感不好的问题,实现平台高效运转。
如:减刑假释审查案件,云南已经实现了全部案件单轨制流转,经常会遇到几个监狱集中批量移送,就会造成其他业务条线排队接收,如刑检承办人接收《出庭通知书》和《判决书》等打不开,需要长时间等待。通过数据管控做了自动开关,进行数据错峰交互,在午休、下班和周末自动打开数据管控开关接收减假案件,保证了《批准逮捕决定书回执》《出庭通知书》《判决书》《换押证》等文书实时交互。
自动回执技术
将传统的纸质签收《出庭通知书》和《判决书》等文书转变为线上电子签收,既满足法院要求送达回证归档的要求,又解决检察机关签收效率低下的问题。
如:法院移送《判决书》会附加一份公、检、法统一的加盖法院印章的《送达回证》,检察院在点击接收《判决书》的时候,通过自动回执技术抽取承办检察官的电子签名,自动签写在《送达回证》的固定位置上,一是进入统一业务2.0系统留存,二是自动反馈给法院归档。传统办案中的《出庭通知书》和《判决书》打印、线下移送、回扫和签收转变为现在的一键接收。由于一键集成多项操作,科技含量高、反馈及时、线上留痕、操作简单、交互性好等特点,深受承办法官和检察官喜欢。
用印后文书自动移送技术
梳理出业务需要的文书类型,通过“线程实时监控”技术自动识别到用印后的该类文书,即通过“匹配分发”技术自动移送到政法协同送案管理交由案管审核,主要解决部分文书无法通过流程节点管控移送给法院和公安机关,保证了检察机关移送案件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如:案管受理案件后,制作《接收案件通知书》,申请用印后,系统实时监控识别到用印后的该文书,就自动匹配送达单位并移送到政法协同送案管理,案管审核后反馈给移送机关;通过这项技术,确保了检察机关输出的数据为完整数据和及时数据。
办案期限节点管控技术
公安、法院借鉴检察机关统一业务系统2.0的经验,通过节点和办案期限管控按时移送文书给检察机关,解决线上流转低下的问题。
如:批捕阶段,公安机关探索收到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决定书》和《不批准逮捕决定书》3天内不反馈《批准逮捕决定书回执》和《不批准逮捕决定书回执》给检察机关,就有消息提醒办案超期;一审公诉阶段法院探索如果不按时反馈《判决书》会无法结案,也会办案超期。通过节点和办案期限管控确保了检察机关交互的单位能够按时按质的移送相关文书到检察院,通过程序设计的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解决了各级领导均需要出面协调、沟通的工作量,破解了平台推广过程中线上流转偏低的情况。
办案流程共享和即时通讯技术
办案流程共享通过“波特图”和“流程消息”进行办案流程信息共享,方便技术人员和承办人员及时联系排查问题,也方便办案人员之间及时沟通交流;即时通讯技术是承办人员可以根据业务类别订制短信通知,方便及时接收和移送文书。
如:换押的过程,波特图留有申请机关、通知机关、执行机关的承办人姓名、联系方式、收送文书时间;即时通讯技术确保办案人员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订阅协同平台移送的手机业务短信提醒,方便掌握案件进展情况,合理分配办案时间。
批量处理技术
对业务操作进行高度整合,将检察官从大量的事务性和劳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回归法律监督本位、监督重心更加聚焦、监督亲历性进一步增强。
批量处理技术,主要抓住了减刑案件、危险驾驶案件批量报送的特点,进行案件批量受理、案卡信息批量回填、文书批量制作、批量申请用印、批量移送,通过人工智能将检察官从大量的录入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实现由“汗水检察”到“智慧检察”的蜕变。
案件拆分技术
解决检察院和其他办案机关一案对多案的问题。
如:检察机关办理一审公诉案件的时候,是多人一案,但是在申请法律援助的时候,法律援助中心是一人一案。在认罪认罚案件当中检察院提供一份《值班律师提供法律帮助通知书》,同时提供多名犯罪嫌疑人的信息给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中心根据检察院提供的信息实现拆分案处理,并将办理情况反馈给检察机关。
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建设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工程,利及当前、惠及长远。昆明市检察院正在经历应用初期成长和磨合的过程,但始终坚持“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用发展的方法去解决”。在应用过程中总结的这十项技术,有些是昆明检察在全国率先提出,有些是昆明检察在全国率先应用的,有效破解平台应用效率低下、用户体验感不好、科技含量不高的局面,形成了多业务、大体量、高效率的政法业务协同的新格局,“与数据相连,让正义相通”必将撬动新时代政法工作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