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事不小视的行动自觉——
党的二十大以来,全省各级监察机关共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24787件,处分17511人。
这是有新更有心的前进力量——
省市县同频共振,以办案开局、以整治深化,“点线面”一体发力,将任务派单制、工作底稿制、提示警示制、挂账销号制“四制协同”贯穿整治工作全过程。
3月25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省监察委员会关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情况的报告。全省各级监察机关主动靠前、积极作为,努力把一张张工作清单变为监督成果清单、民生幸福清单。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党的二十大以来,特别是2024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把握“惠民”在发展、反腐、惠民互促共进“云南现象”中的政治分量,推动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努力将正风反腐成果书写在物阜民丰、万家安康中。
“党委政府主责、监委牵头抓总、部门协同推动、市县主抓主战。”应百姓呼声,为急难销号,我省以集中整治为重要推动,形成联动格局。同时,在推动反腐败斗争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上下功夫,将集中整治与清廉云南建设“小切口”整治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惠民行动”深度融合、一体推进。
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省坚持融合推进集中整治,精准有力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事情、强调的工作、提出的要求一件一件抓具体、抓到位。着眼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省级选取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问题“回头看”等作为整治项目。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战略定位,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曝光我省典型案例进行提级办理、直查直办。立足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定位,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一体推进口岸功能提升、口岸经济发展、口岸城市建设。
执法为民,纠风治乱为民。集中整治中,全省各级监察机关坚持把监督的“放大镜”聚焦在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和反复出现的问题上,推动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
“校园餐”关系着学生身体健康,牵动着万千家长的心。怎样才能让“校园餐”不变成“闹心餐”?
全省各级监察机关坚持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下重手,会同教育、市场监管部门,督促各地汲取深刻教训,全面开展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大排查大整治。监督推动下,129个县(市、区)的10303所学校实现大宗食材县级统一采购,101个县(市、区)的6534所学校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监督,1388个学校优化供应热食午餐。
农村集体“三资”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一些“伸黑手”“动奶酪”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确保农村集体“三资”颗粒归仓,省监委连续6年以召开全省工作例会和推进会形式监督推动重点任务,紧盯政策落实、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情况等方面抓监督。推动昆明市呈贡区试点开展构建农村集体“三资”科学监管体系工作,实行“全程督办+实时催办+限期结办+整改销号”问题整改机制,初步探索出新形势下农村集体“三资”摸清底数、处置问题、加强监管的工作路子。
兜底线、破难题、办实事、增福祉。全省各级监察机关牢牢把握长治长效目标要求,把监督、办案、整改、治理贯通起来,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聚焦整顿医药领域乱象,督促省医保局开展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安全规范年专项行动、利用医保待遇开药倒卖骗取医保基金整治专项行动;
——坚决查处涉黑涉恶腐败,推动整治“村霸”等黑恶势力欺压群众、把持基层政权问题,以及重点领域欺行霸市、强迫交易等问题;
——认真落实国家监委关于系统抓好社会救助“人情保”“关系保”、殡仪馆乱收费、骗取套取社保基金、不动产“登记难”、城镇燃气安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等问题整治;
——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困”,推动解决困难弱势群体实际问题;
——重拳纠治群众身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
执法为民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报告提出,要将集中整治作为持久战持续发力,准备再用两年时间大力深化整治,办成更多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好事,形成一批维护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让群众感到每年都与上年不一样,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
撰文:杨富东 瞿姝宁来源:云南日报编辑:刘馨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