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发展报近日发表一篇关于《当善心与贪念成为犯罪者的温床》的时评文章。文章指出,近年来,老挝社会诈骗案件呈现高发态势,各类新型骗术不断升级,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从早期的虚假中奖到如今的慈善骗局,诈骗分子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平台,通过社交媒体、短信电话等渠道散布虚假信息。这些犯罪活动往往打着"高回报""慈善"等幌子,作案手法隐蔽且欺骗性强,令民众防不胜防。
当前诈骗活动已形成职业化、团伙化运作模式。犯罪组织内部分工明确,从编写剧本、收集信息到转移资金形成完整链条。他们精心设计各种话术:冒充银行职员称账户异常、假扮慈善机构募捐,甚至伪装海外富商进行婚恋诈骗。尤为恶劣的是,一些不法分子专门针对弱势群体,以救助贫困儿童、患病老人为名行骗,严重破坏社会诚信。
互联网的普及使诈骗手段持续升级。部分"网红"利用影响力在社交平台发布虚假求助信息,通过剪辑视频、伪造证明博取同情后卷款消失。这类骗局具有传染性,往往一个成功案例会引发大量模仿,形成恶性循环。诈骗分子还借助境外服务器、虚拟货币等技术逃避追查,大大增加案件侦破难度。
防范诈骗需要全社会协同努力。民众需增强警惕,对陌生来电和网络链接保持戒备;金融机构应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网络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参与投资或慈善活动时务必理性判断,正规机构都会公开财务信息供查询,凡要求立即转账或拒绝提供证明的都可能是骗局。同时要克服贪念,警惕"高回报零风险"的诱饵。
老挝正处于数字化转型期,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更需提升网络安全意识。老挝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相关法规,加大惩处力度;教育机构要将防诈知识纳入日常教育;媒体需持续开展反诈宣传。若不慎受骗,应及时报警并保留证据,同时保持良好心态。只有多方合力构建防诈体系,才能有效遏制诈骗蔓延,维护社会诚信环境。
老挝通 | 综合最高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