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华网2025.07.17综合报道】
1.项目背景与命名缘由
名称含义:
官方名称为“韩缅友谊大桥”(??????????-??????????????????????)强调韩国资金的主导作用(韩国经济发展合作基金EDCF提供1.37亿美元贷款,利率仅0.01%)。
承建方为中国企业:中国土木工程集团(中土集团)下属中土缅甸有限公司中标建设,总包为韩国GS建设公司。
命名逻辑:国际工程中常见以资金方命名(如“韩缅友谊”),但施工由技术中标方负责。
2.资金构成与建设历程
总投资额:1.68亿美元韩国贷款占比81.5%(1.37亿美元),缅甸政府自筹18.5%(3034万美元)。
建设时间线:
2018年12月:首个桥墩开工。
2019年:中土集团中标主桥工程,时隔26年重返缅甸市场(此前承建仰光-丁茵大桥)。
2020-2022年:因COVID-19(2020年工人感染停工)及2021年缅甸军事政变,工程多次暂停,2022年仅完成36%。
2025年进展:2025年7月进入收尾阶段,计划2025年12月底全面竣工。
3.技术设计与工程特点
核心参数:
结构类型: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全长1867米(主桥690米+引桥1177米)。
通航能力:桥下净高160英尺(48.8米)、宽998英尺(304米),可通行1.5万吨级货轮。
施工标准:引桥与坡道按国际标准建造,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技术确保耐久性。
4.经济与民生影响
打破地理隔阂:
此前仰光市区与达拉镇仅靠轮渡连接,危险且低效。大桥将通行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几分钟,惠及两岸超百万居民。
区域经济整合:
物流升级:连接仰光市区、达拉镇、端迪镇及伊洛瓦底省沿海城市(如勃生、博葛礼),形成新经济走廊。
产业拉动:预计在达拉镇催生新工业区与物流枢纽,类似中土集团1990年代建设的丁茵大桥带动勃固河以东发展的模式。
长期效益:
提升仰光港货物集散效率,支缅甸农产品出口(占全国贸易量50%)。
世界银行评估,此类基建可助力贫困率降低10%以上(参考缅甸其他中资项目案例)。
5.挑战与地缘政治意义
政治风险:
政变后西方制裁导致外资撤离(如挪威电信、蚂蚁金服),但中韩企业坚持完成项目,凸显亚洲资本在缅韧性。
环保与社会责任:
中资在缅项目(如密松水电站)曾因环保争议搁置,但达拉大桥未报告类似问题,施工中注重航道安全与社区协调。
结论:多方合作的“共赢桥梁”
达拉大桥是“韩国资本+中国建造+缅甸需求“的典型案例:
韩国通过低息贷款扩大区域影响力;
中国以技术实力巩固基建输出优势;
缅甸获得亟需的交通动脉,突破发展瓶颈。
建成后不仅缓解民生困境,更可能成为激活伊洛瓦底三角洲经的引擎,其成效将直接影响未来国际资本对缅基建投入的信心。
来源:综合网络媒体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