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加密货币领域发生了一起引发全球关注的重大事件——太子集团加密货币被美国没收。太子集团表面涉足多领域业务,实则被美国司法部指控为亚洲最大跨国犯罪组织之一。其创始人陈志,被指为“杀猪盘”诈骗和洗钱网络的核心策划者。

自2015年起,陈志利用太子集团在柬埔寨建立多个“诈骗园区”,以虚假高薪工作诱骗全球劳工至当地实施强迫劳动。园区内设“手机农场”,通过海量社交媒体账号实施“杀猪盘”诈骗,诱导受害者向集团控制的虚假投资平台转账,资金迅速转移至陈志的加密货币钱包。同时,该集团采用“喷洒 - 漏斗”技术清洗赃款,还通过加密货币挖矿业务将诈骗所得转换为“干净”比特币。2025年10月14日,美国司法部对陈志提起刑事诉讼,指控其电信诈骗、洗钱等罪名,并宣布没收其持有的12.7万枚比特币(时值150亿美元)。美国执法部门利用区块链分析工具锁定资金流动路径,还通过破解私钥漏洞控制了资产。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此前,某知名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因涉嫌洗钱、非法交易等违法活动,被多国监管部门联合调查,部分资产被冻结,平台运营遭受重创。这些事件都表明,加密货币在缺乏有效监管时,极易成为犯罪活动的工具,引发严重的金融和社会问题。
加密货币基于区块链技术,其去中心化、分布式账本等特性为金融领域带来创新思路。
但是其弊端也十分明显:冲击金融稳定与监管体系,加密货币价格的高度波动性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大量投资者涌入加密货币市场,当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时,可能导致投资者资产大幅缩水,进而影响其消费与投资行为,对实体经济产生连锁反应。而且,加密货币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的关联性逐渐增强,一旦加密货币市场崩溃,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威胁国家金融稳定。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其跨越国界,给各国监管带来巨大挑战。不同国家对加密货币的监管政策存在差异,导致监管套利现象频发。同时,其交易匿名性较强,难以追踪资金流向,为洗钱、恐怖主义融资等非法活动提供便利,严重威胁国家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
其潜在风险也十分明显,加密货币的发行与流通不受中央银行控制,若其大规模普及,可能削弱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例如,当大量资金流向加密货币市场时,可能导致传统货币流通量减少,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干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此外,加密货币市场监管规范相对宽松,存在在线安全漏洞,易遭受黑客攻击,导致个人资金被盗取、损失。投资者因市场行情突变和安全风险,可能遭受巨大资金损失。
鉴于加密货币对国家金融的复杂影响,近日,缅甸国家中央银行发布通告,要求公众仅通过银行使用合法货币进行转账,以维护国家金融秩序稳定,保障公众资金安全,防止非法犯罪活动利用加密货币进行资金流转,确保国家金融体系在合法、规范、安全的轨道上运行。
据悉,缅甸国家中央银行曾于2019年5月3日通过报纸发布公告,明确声明未允许在线或亲自交易数字货币(包括加密货币),未将其认定为合法货币,也未授权金融机构为其交易提供便利。2020年5月15日,央行又发布相关命令公告强化这一立场。如今,再次发布通告强调要求公众仅通过银行使用合法货币进行转账。
与缅甸类似,中国、印度、阿尔及利亚、玻利维亚、埃及、尼泊尔、巴基斯坦、越南、印度尼西亚、安哥拉和哥伦比亚等国家,也未将数字货币(包括加密货币)认定为合法货币。不过,在大多数这些国家,虽未认可其法定货币地位,但存在允许其作为数字资产的情况,部分国家还允许其用于贸易和投资。在中国,加密货币不具备合法地位,但中央银行正在试点电子人民币(E - CNY);缅甸国家中央银行也正在就央行数字货币(CBDC)开展研究工作。
尽管多国政府禁止公众合法使用加密货币,但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推动下,公众收集、交易加密货币的行为却日益增多且普遍。基于加密货币价值波动性大,大量投资者为获取更多利润纷纷投身其中。同时,其无需使用银行账户、可逃税等特点,也使其成为毒品、武器走私、人口贩卖、恐怖主义融资、洗钱等非法犯罪活动存储资产的工具。
据悉,此前非法经营者曾利用数字货币(包括加密货币)来自由转移资产和逃税,但后来,随着政府被认为能够追踪和控制加密货币资产,犯罪活动可能会更加谨慎地处理和使用加密货币,比特币的使用可能会减少。
据了解,加密货币市场由于价格波动极为剧烈和迅速,不仅可能导致投资者蒙受资金损失,而且由于监管规范宽松、可能发生在线安全漏洞、遭受黑客攻击等原因,也可能导致个人资金损失。
有鉴于此,央行发布通告,要求公众仅通过银行使用合法货币进行转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