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海关的税收新政,正在重塑跨境电商的竞争格局
泰国海关部门宣布,从2026年1月1日起,将取消进口商品价值1500泰铢(约合46美元)以下的免税门槛,对所有进口商品全面开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
这一政策标志着泰国跨境电商业态的重大转变,过去享受免税待遇的低价值商品将不再具有价格优势。
一、政策背景:公平竞争与税收合规的平衡之举
泰国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的决定并非突然之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该政策最直接的目的是解决税负不公平问题,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目前,境外商品进入泰国市场往往不需缴纳增值税,而本地商家则需缴纳相关税费,导致价格竞争力不平衡。
Phanthong Loykulnanta署长明确表示,目前针对低于1,500泰铢商品的关税豁免将于今年底到期,政府不会再延长。也就是说,从明年起,跨境电-商商品将“从一泰铢起”开始课税,完全不再享有免税待遇。
这一政策属于泰国政府“Quick Big Win”政策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海关措施促进贸易便利化、保护社会免受非法商品危害,并实施公平且有效的政府税收征管。海关署每年税收目标超过6000亿泰铢,其中进口关税1200亿泰铢、VAT约3700亿泰铢。
二、影响分析:多方博弈下的成本与竞争格局
1. 对跨境卖家的直接影响
成本大幅增加是最直接的影响。根据泰国海关部门估计,每年约有价值300亿泰铢、单价低于1500泰铢的海外商品通过电商进入泰国市场。政策上路后,这些商品将全部面临关税负担。
对于依赖低价策略的跨境电商而言,这无疑是重大打击。部分商品利润率可能从30%骤降至个位数。
2. 对物流行业的冲击
物流提供商和海关经纪商将面临巨大的行政负担。以前处理数百万个免税包裹的承运商,现在需要为这些包裹办理关税评估和征收手续。
这可能要求企业投资新IT系统并简化流程,以避免海关延误。物流公司需要适应新的税收环境,同时要应对另一项新规——电商平台被要求必须为客户提供至少三家物流供应商的选择权。
3. 对泰国本地商家的利好
对泰国本土中小企业而言,这一政策则是个好消息。取消最低免税额预计将通过缩小泰国企业与外国竞争对手之间的价格差距,来提高竞争力。
泰国本土商家一直抱怨,他们需要为商品支付VAT和其他成本,使得他们在与利用最低限度漏洞的外国卖家竞争时处于价格劣势。
4. 消费者体验的变化
泰国消费者将直接感受到政策变化——跨境购物成本上升。如果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可能更复杂或更慢的清关过程可能导致购物车废弃率增加和消费者需求减少。
三、更大图景:泰国电商监管全面收紧
取消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并非泰国加强电商监管的孤立行动,而是一系列监管措施中的关键一环。
在税收方面,泰国税务部门已要求电商平台对所有卖家(包括企业和个人)代扣代缴3%的预扣税。新规实施后,平台将在结算时直接扣除税款,如月销售额10万泰铢的卖家实际到账仅9.7万泰铢。
在平台监管方面,2025年7月,泰国数字经济与社会部下属的电子交易发展署发布皇家法令,确定19家在泰经营的具有“商品市场”性质的数字服务平台名单,包括Shopee、Lazada、One2Car.com、Grab、Kaidee.com、阿里巴巴、速卖通、淘宝、Temu、eBay等。
这些平台因业务规模庞大且存在显著金融商业风险,需接受泰国监管部门监督。
在竞争规则方面,泰国贸易竞争委员会(TCCT)公布了《电子商务平台不公平贸易行为审议指南》草案,首次针对数字平台的反竞争行为进行明确分类,分为价格相关和非价格相关两大类进行监管。
四、应对策略:在变革中寻找新机遇
面对这一系列监管变化,跨境电商企业需要积极调整战略:
重新评估产品定价和利润模型。企业应评估政策变化对产品定价和利润率的预期影响,使用基于HS代码的标准进口关税。
加强与物流伙伴的合作。企业应咨询其海关经纪商和物流提供商,了解他们为新流程做的准备情况以及管理这些新程序的计划。
优化税务合规系统。企业应确保其产品分类(HS代码)和估值系统准确,因为这些现在对于每批货物都至关重要,而不仅仅是超过1,500泰铢的货物。
考虑本地化经营。在泰国建立本地仓库或与本地分销商合作,可能成为规避跨境税收影响的长期策略。
五、未来展望:跨境电商的转型升级
泰国海关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对跨境电商税收监管的趋势。类似地,欧盟也已通过取消150欧元进口免税门槛的政策。这表明,全球跨境电商的“低税低价”时代正在落幕。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那些愿意真正扎根当地市场、合规经营、耐心耕耘的企业,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
泰国市场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致力于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降低海外商品进入泰国市场的成本,鼓励中小企业利用跨境平台扩大经营规模,推动国内外贸易流通。
这一政策变革将促使跨境电商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服务和品牌竞争,推动行业走向成熟和规范化。
跨境电商的草莽时代正在结束,而那些能够适应新环境、遵守规则并真正为当地市场创造价值的企业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
来源 |廿十四味